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齐都是哪里(齐都在什么地方)

KTV免费预定 2022-12-29 10

本文目录一览:

春秋时期,是哪六国,六国居今何方

是:齐【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附近)】 、楚【楚都郢(今湖北荆州)】、燕【燕都蓟(今天津蓟县)】、韩【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赵【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1、齐国

齐国(前1044年—前221年),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姓吕氏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为位于今天山东。

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

公元前1000年前,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称王(曾一度称东帝)。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国统一六国,齐国覆灭。

齐国国都是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齐之后,仍以临淄为都城。

2、楚国

楚国(前1115年—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灭越国,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前209年,楚地起义军将领项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楚怀王”,重新建立楚国,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派人杀死楚怀王熊心。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兵败自杀,刘邦建立汉朝。

3、燕国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

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

前228年,秦灭赵,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荆轲刺秦,最终失败,荆轲被杀,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发兵攻燕,前226年,燕王喜率公室卫军逃辽东。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4、赵国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

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衰卒,其子赵盾嗣;赵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赵武于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为晋国正卿,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年—前458年),赵简子传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至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至王迁,前222年,灭于秦国。

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

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前372年赵成侯立邢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为赵之别都,赵国在邯郸、邢台定都长达一个半世纪。

5、魏国

魏国(前11世纪-前661年)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诸侯国,首任国君失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后裔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毕国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  。

魏国最初国土为现在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一带。“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在晋献公的时候晋国曾经有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兼并战。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国为晋国灭亡。

晋献公灭魏后,以魏地赐给毕万作为采邑,于是毕万就改氏为魏(这就有点像商鞅一样以封地为氏)---是晋国魏氏的由来。

毕万之孙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前445年的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燕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国

战国时期齐国都城在哪

临淄。

临淄齐国古城是中国西周至战国齐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旧临淄县城)的西、北面,东临淄河,西依古系水。总面积达20余平方公里。

临淄齐国古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成,是列国中最为繁华的都城之一,也是当时候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姜氏自太公始,经西周、春秋时期,传位31代,治齐达六七百年之久,史称姜齐。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迁康公于东海,篡权自立,仍都临淄。

改安邑为安平,改棘邑为画。历经8代君主,治齐达160余年,史称田齐。

公元前284年(赦王三十一年),燕将乐毅陷齐70余城,唯莒、即墨两城未下,临淄归燕属5年。公元前279年,田单复齐,立襄王法章,返都临淄。

扩展资料:

临淄齐国故城:

1、城址布局

临淄齐国故城分大城与小城2部分,总周长约21.3千米,总面积达16平方千米。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是国君和主要大臣居住的宫城,南北2千米,东西约1.5千米,周长约7.2千米,小城墙基一般在20米-30米宽,最宽处达55米;

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外城,南北4.5千米,东西3千米,周长14.1千米,大城墙基宽分20、25、30、34、43米不等,大城西墙被压在小城北墙之下,表明大城建造年代早于小城,城墙都是用土夯筑而成,夯层分3厘米-7厘米不等。

桓公台宫殿建筑遗址区,位于小城的西北部,是一座高大的夯土台基,名叫桓公台,俗称梳洗楼、梳妆台,北距小城北墙约200余米,高14米,南北86米,东西77米。

此台,秦汉时称环台,魏晋时称营丘,唐长庆年间建齐桓公和管子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台为齐国宫殿高台建筑遗址。

10号宫殿遗址,位于小城的东北部,东距小城东墙约300米,在桓公台以东约1000米处,中央为战国时期修筑的夯土台基建筑,平面上总体南北长达87.5米,东西宽113米,台基虽仅1层;

但高度在3米以上,且周围壁面立柱镶板,装饰完善,台上建筑有彩绘木门以及铜构件,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依据工作顺序命名为齐故城10号遗址。遗址整体地势明显高出周边,为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处重要宫殿遗存,俗称“金銮殿”。

2、城址城门

因东、西城墙沿河岸弯曲而建,故出现城墙拐角24处,仅沿淄河东墙就有14处。史书记载,齐城有门13座,已探明11座,其中小城城门5座:南门2座,东、西、北门各1座;

大城城门6座:南、北门各2座,东、西门各1座。按交通干道的走向和城门的布局,还有西门1座,约在齐都镇永顺村北,排水道口以南,俗称“三圣门”。另一座是东门,在河崖头村南,或葛家庄以北,俗称“雪门”。

3、城址干道

临淄齐国故城大、小城内发现10条干道,其中小城内有3条,大城内有7条。小城内干道:东侧门大道,保存约1200米,宽8米;西门大道,长约650米、宽17米;

北门大道,南伸尚存1430米,宽6至8米。大城内干道:东部南北干道,自南墙东门通向东北,全长3300余米,宽20米;

中部南北干道,全长4400米,宽20米;北部东西干道,自东门西行偏西北,直至西墙,长约3600米,宽15米左右;北墙西门大道,南伸,与北部东西干道相接,存650米,宽6米多;

中部东西干道,长2500多米,宽17米左右;西门大道,东伸约1000米,宽10米至20米。此外,在离南墙200至300米处有一条与南墙平行的道路,长约1900米,宽4至6米;

西墙附近与西墙平行的南北道路,南通小城北门,宽4至6米。除后2条和小城北门干道可能是晚期的道路外,其余均为故城早期的主要交通干道。

大城的2条南北大道与两条东西大道在东北部相交叉,形成一“井”字形,这一带应是都城中最繁华的市井中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淄齐国故城

齐楚燕韩赵魏秦分别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一、齐国(今山东临淄)

齐国最开始的都城是营丘(今山东临淄北)。齐胡公时期,齐国将都城迁到了薄姑,(今临淄北桓台一带),七年后,齐献公又将国都迁了回来,还因为营丘靠近淄水,将营丘改为了临淄,直到秦始皇灭掉齐国,齐国都城一直是临淄。

二、燕国(今河北、北京一带)

燕国的始祖是周王族宗室召公。周武王起兵后,召公奭跟随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这让其在周朝建立后,因出身和功勋,被周武王封为了燕召公,封地在蓟地(今北京)。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同样是公元前7世纪,山戎南下攻伐郑、燕、齐等国,燕桓侯为避祸将燕国都城迁到了临易(今河北容城)。

公元前657年,没有了外敌威胁,燕襄公又将国都迁回了蓟城。春秋晚期,戎狄各部再次崛起,燕国被迫将国都迁到易。燕王哙时期,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战乱平定之后,燕昭王在易水修筑了武阳城,将它设为燕国的下都。这之后,燕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更强了,燕国就设立了蓟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和下都武阳城,直到被秦所灭。

三、楚国(今湖北江陵、宜城)

楚国的建立者是楚人首领熊绎,它最开始的都城是丹阳(今河南淅川县)。楚国是个老牌诸侯国,由于地处中原地区,发生的战争比较多,导致楚国动荡,共出现了6次迁都,分别楚文王时期,将国都迁到了郢都(今湖北江陵)。春秋时期,楚庄王称霸时,楚国的国都正为郢都。

公元前5世纪时,楚国国力下降,为了躲避北方诸侯国的威胁,开始将国都南迁,楚昭王和楚惠王时期,楚国都城为郢都(今湖北宜城东南)和鄢都(今湖北宜城)。后来,楚惠王又将都城迁回了郢都。

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名将白起击败,被迫将都城迁到陈(今安徽淮阳)。为了躲避秦国,楚国又将国都迁到了矩阳(今安徽阜阳)和寿春(今安徽寿县),但未能避免被秦所灭的命运。

四、赵国(今河北邢台)

赵国始祖是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次子季胜之后,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赵国开始的国都是晋阳(今山西太原)。公元前425年,赵恒子将赵国都城迁到了中牟(今河南鹤壁),公元前372年,赵国都城又被赵敬侯迁到了邯郸。邯郸是赵国最著名的都城,直到赵国被灭,邯郸一直是赵国国都,只有在中间短暂一段时间,赵成侯将信都(今河北邢台)设为了赵国别都。

五、魏国(今山西夏县、河南开封)

魏国始祖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原本赵魏韩是一家,同属于晋,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这才有了赵魏韩三国。魏国开始的国都是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5年,魏惠王将都城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之后,魏国的都城再没有改变过。

六、韩国(今河南宜阳、郑州新郑)

韩国的始祖是韩景侯韩虔,它最开始的都城是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后来,韩国为了便于向中原扩张,将都城迁到了宜阳(今河南宜阳。公元前423年,韩武子吞并郑国后,将国都迁到了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直到灭亡,韩国都城一直为新郑。

七、秦国(今甘肃省东南部一带、陕西宝鸡、咸阳市、西安市北、陕西咸阳市东、西安市西北)

秦国的始祖是秦非子,最开始的都城是秦邑(现今甘肃天水市故秦城),后来还在西垂(今甘肃省东南部一带)、汧邑(今陕西宝鸡陇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西)、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县治)、泾阳(今陕西咸阳市泾阳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市北)、咸阳(陕西咸阳市东、西安市西北)7地建都。秦始皇时期,秦国的都城为咸阳,但咸阳被项羽放火烧后,再没人在咸阳建都了。

想知道: 淄博市 淄川齐国古都 在哪

齐国古都在临淄区的齐都镇。齐都镇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中部,是齐国古都所在地。

齐都镇称谓源于周朝姜太公封齐所建的齐国故都。从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将都城迁返营丘(即临淄),这里作为齐国都城,历时638年之久。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六国后,始置临淄郡,此处为临淄县治所。汉为齐王府,三国时为青州治所,隋唐时为大郡驻地。元末达鲁花赤李仲明在齐国故城遗址南部建临淄县城,此后作为县区治所达400年之久。1958年2月,临淄县撤区设镇,古城区撤销,设立城关镇。同年10月至1961年底,临淄并入益都县,益都县古城公社。1962年1月,临淄从益都县析出易名城关公社。1970年为淄博市临淄区城关公社。此后至1974年10月,为临淄县、区政府所在地。1984年4月,城关公社改制,建立齐都镇。309国道和济青高速公路跨越东西,辛河公路、辛东公路贯穿南北,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该镇党委立足齐都的实际,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二、三产业强镇、农业富民之路,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迅猛发展。 齐都镇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齐国曾作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在此建都达800多年,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辖区内有距今二千多年的古排水道口、殉马坑、闻名中外的三士冢、孔子闻韶处、春秋贤相晏婴冢等重点文化旅游景点,坐落于镇政府驻地的齐国历史博物馆,馆藏历史文物二千多件,齐都镇是齐文化的发源地。 随着对齐国古都众多旅游景点的开放和开发,以旅游业为带动的新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来齐都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