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认知迭代的理解
刚参加工作时认知迭代什么意思,同事问认知迭代什么意思我:“如果认知迭代什么意思你彩票中了五百万,你准备干什么?”我回答:“买一大堆好吃的,吃个够,在买房子,到处旅游,然后学校旁边买房,上班近……”
自己总是不断发现过去的自己是个傻子,人的认识水平总处在一定的认知阶段,认知的本质上反映的是自己的观察点,这个点很可能不是关于世界本来的样子。
人们很难想象其生活经验之外的场景,即便畅想,也总离不开自己的本行。
你的认知是受制于你所处的场景和际遇的;
就像那个笑话里讲的。两个乞丐聊天,说皇帝每天都在吃什么?
A说:那肯定能每天喝两碗粥。B说:都是皇帝了,还喝粥,他肯定是吃大肉包子,管够。
我相信如果他们当了皇帝,场景发生了变化,也不会这样说了。
你认为的一个客观判断或者选择,实际上只是你的一个观点,并没有说出世界本来的样子,只能表明你是站在什么地方看世界的;
历史上有很多史实。史实是真实发生的这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史实和史实之间,用一条线连接起来。这条线可以是主观的,只要逻辑自洽就可以。
比如,明朝灭亡,这是一个事实。那么明朝为什么灭亡?这就是那条线,可以是主观的。
你说:明朝灭亡,是因为大地主盘剥盘剥农民,让农民生活不下去了,农民造反了,可以。你也可以说,明朝灭亡是因为崇祯帝也是他昏庸无能,在末期出现了许多的昏招,最后明朝灭亡了,也是可以的。
这里说的线就是你观察世界的一个角度。
正所谓观点无对错,事实有真假。
明白的人不会在意你“说了什么”,而在意你说的这句话里透露出“你是什么”。
有个经常被人说到的故事其实就能说明这个道理。
歌德在魏玛公园散步。当他走在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上时,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把歌德的所有作品都贬得一文不铭的文艺批评家。那位批评家站在歌德的对面,胸膛朝前一挺,傲慢地说:
"对一个傻子我决不让路!"
批评家的姿态使歌德感到十分有趣,他把头一点,微笑着说:
"我正好和您相反,先生。"
说着,歌德站到了一边。
顿时,那位批评家满脸通红,羞得无地自容。
歌德跳出了谈话本身的内容,看到了对方的本质,给自己脱困,从第三方的角度解决了问题。
对于认知我们要有清醒的态度。
撒切尔夫人的著名说法:
这里的想法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认知。你的认知就是你的命运。
回到最初,认知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各种影响,但是认知也可以改变环境。是因为认知和环境是一个系统的,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改变。
认知本质上反映的是你的观察点,这个点很可能不是关于世界本来的样子。
如果你把它看成是绝对的,那么你就陷入自己挖的坑里面。
认知迭代其实就是打破原有的框架,转换观察角度,给自己更大的可能。
那些改变我认知的事
以前我说一定要使自己的认知不断迭代升级,才能跟上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
但我好像并没有给大家举什么例子,那么借这篇文章,就跟你谈谈几个关于我自己认知迭代的例子。
▍ 读书
那么首先我想跟你谈的是读书,以前我觉得读书这件事,越厉害的人他读的书是越多的,所以以前看到某些文章的标题:《这一年来我读过的100本书》、《大学四年我读的200本书》……我都会忍不住点开看看,因为我觉得他们很厉害,能看这么多书。但是看完文章我只会感叹这些人真牛逼,反而对于作者推荐的书都没有去看,于是关闭文章,叹一口气,想到自己读书读的实在是太慢了。
但是幸运的是我一直在坚持读书,后来还是慢慢读了一些书,我发现虽然读的书稍微多了一点,但每本书的内容并没有记得多少,突然明白读书不是求快和多,而是能够解决自己的疑惑,以及要把书读得精,在于你读完一本书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让你联想到的是什么,达到所谓的“六经注我”,可以用作者的话来诠释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去追求速度,来短暂的麻痹自己。
所以那些市场上所谓的畅销书并不一定适合你,因为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就好比一个人的兴趣,比如你想学跳舞,那么去上美术课或者书法课就不能在跳舞这件事上帮助到你,反而会浪费你的精力和时间。
对于读书这件事,让我改变认知的有三位老师,一位是古典老师,一位是罗振宇老师,另一位是万维钢老师。
首先古典老师的一篇文章让我知道读书要去找寻知识的源头,要学会区分你读的是哪一类书,具体可以出门右转找到《从现在起学习真正的知识》这篇文章,读书的初心很重要,在读书之前你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哪怕仅仅是因为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所谓的读书不一定是书本的书,我们出去认识一些有趣的人、一些难忘的经历,全都算读书。
而万维钢老师让我知道读书不一定只读一遍,你可以尝试读两遍,第一遍跟着作者的思路试着完全陷进去,读二遍时尝试着跳出来,用你的思路来重新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如果读到某些地方非常有感触时,别忘了做笔记,因为那些真正好的知识会让人忍不住想要把它们写下来。
最后罗振宇老师让我知道,我们读书学习知识时,最重要的是要让知识穿过我们的身体,意思就是要把知识缝合在我们的大脑里,因为这个时代知识越来越多,而我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碎片化,所以我们在学习过后需要把学习到的知识去把它表达出来,以此来反向促进自己把知识学透,以及进一步的学习,就像古典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输出倒逼输入”。
▍ 房子
改变我认知的第二点是关于房子的,当时读大一时,我看过一本书,上面写很多人大学刚毕业就变成了房奴,因为房子把自己死死的捆绑在上面,而且因为每月要还贷款,工资扣除后只能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如果还想要去学习,想投资自己可能就不太现实,当时我看完后就觉得当我大学毕业以后首先考虑的就不是房子,可以先租房子住,然后想办法努力挣钱,把钱投资在自己的大脑上,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等到自己进入城市的高收入人群时,那么买房子就不再是问题了。
以至于当时我妈问我以后想在哪儿买房子时,我就对她说以后你不用管我,房子我自己买。
后来当我开始了解金融知识后,我发现自己的想法开始改变了,因为通过金融我了解到,房子有可能是负担,但是也可以成为一项投资。比如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现在给你100万人名币,让你回到十年前,你会拿这笔钱做什么?
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不会是把钱存在银行,而是会选择去买房子或者腾讯阿里的股票,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知道到以后房子一定会增值,腾讯和阿里会成功,尽管在当时的情况条件下可能并不是很好,很多人会担心房地产泡沫,但是上帝确实也是公平的,成功除了运气,还有的就是你对未来的洞察,而金融有一项功能就是它能够加工时间,让你的选择增值或者贬值。
所以现在你问我怎么看待房子,我会跟你说如果经济形式好,你能够洞察到未来的趋势而且你相信你的判断,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那么我觉得把买房当成一项投资也没什么坏处。
▍ 科学思维
改变我认知的第三件事是关于科学的,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思维的转换,让我给你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以前我看文章,假如我看到一些词:“美国”、“教授”、“科学研究发现”……等一系列看起来比较权威的词时,我都会倾向于相信,以至于有时文章的观点即使让我感觉有点不对劲,我也会觉得自己是错的,而且渐渐地没有了自己的观点。
让我最初改变的是一个演讲,叫做《语言的力量》,演讲者一开始就用一个科学调查开场,他说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吸烟其实并不会损害人的健康,反而会使人更长寿,当他对着朋友说完这番话时,他不抽烟的朋友马上就跟身边的人借烟开始抽,随后他说这个研究是他瞎编的。
这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思考模式是否严谨,也不应该看到那些“权威”的词就倾向于相信,因为在微信朋友圈里很多人就借此来散布一些谣言,使人感到焦虑和恐惧。
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卓克,他在得到app里开了一个专栏做《科学思维》课,里面聊了我们生活中许多错误的认识以及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
我就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都认为喝粥很养胃、每天定时三餐也养胃、汤泡饭对胃不好……
但是其实这些说法都没有依据,而且我们的胃是一个很坚韧的器官,因为它经常受到胃酸侵蚀,所以胃黏膜要随时换新,普通食物吃下去,对它来说压力是非常小的,就算喝水对胃酸的浓度和消化酶的稀释作用也有限,喝水时胃会自动补充一些胃酸,所以对消化没有影响。
而且现在确实也没有医学依据说明不按时吃饭会对胃造成什么伤害,只能说饮食不规律对胃有害处这两件事有联系,而且实际上一个连饮食都不规律的人,他生活的其他方面可能都是不正常的,所以胃病可能只是一个方面而已。
还比如举瑞典全国之力颁发的诺贝尔奖有时也会出错,所以所谓的科学思维就是对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东西保持一种质疑精神,当然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需要我们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需要明白生活中那些很正常、看起来非常正确的东西,我们只能说它暂时是正确的,而不能说是绝对正确的。
所以归根结底,我所理解的认知迭代的意思就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不断地刷新自己的认知,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坚持不断地自我打脸。
你说这样的人不就是骗子吗?这样不是活得很累吗?
但是我想说不是的,科学家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只要你有足够证据,你的实验数据足够专业和严谨,那么不管之前他多么不同意你的观点,只要这些证据能够说服他,那么他就能够马上转变自己的思维,承认你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越是具有科学思维的人,越是严谨的人,同时他也越是一个开放的人。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这样的科学思维,虽然我们不会像科学家那样搞研究,但是训练自己拥有科学思维,可以让我们更理性、更开放,至少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生活当中那些谣言,如果我们不能判断一条信息的真实性,首先我们可以先保持中立,先去调查相关的资料,如果你说时间不够,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先选择相信一个比较权威的人,而不是随大流。
愿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不断认知迭代,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未来可期,我们一路前行。
花时间了解自己,你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很多人知道克丽丝特尔·潘恩认知迭代什么意思,是因为她创立了MoneySavingMom.com认知迭代什么意思的博客。在博客中,她给予很多女性,尤其是妈妈,大量的建议,帮助她们通过自己的专长赚钱。后来,她把这些经验,都写进了《会赚钱的妈妈》。
潘恩说,很多人以为她的成功,是因为她本能知道自己的优势是,写作与网络营销。实际上, 是一次次失败的尝试,却又不断地坚持,这才找到的突破口。
高中毕业的潘恩,尝试过多种工作,也曾创业过,均以失败告终。后来,发现自己喜欢阅读与写作,对互联网也有兴趣。于是,这个博客在2007年诞生了。
你发现了没,潘恩从不知道自己的专长,到靠写作和博客赚钱,就是一个不断探索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与《认知迭代》的作者卡罗琳·威廉姆斯为了解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寻求现代科学的帮助,最终找到适合自己方法的过程,极为相似。
刚开始看时,可能受了内容简介的影响,误以为这是本讲提高注意力的书,完全忽视了它的副标题“自由切换大脑的思维模式”。其实, 注意力仅是引子,思维方式的改变才是全书的重点。
这本书就好比是一场冒险,注意力是遇到的第一个障碍,焦虑、创造力、方向感、数学技能和时间感知是接下来会遇到的五个,而思维方式的改变,则是这场冒险通关的终极大奖。
因为卡罗琳是科学记者出身,又是《新科学家》杂志专题编辑,遇到问题时,习惯性从本专业着手,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不仅能看到不同的大脑科学研究者,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比较有意思,还能看到她对于这些科学大脑训练方法的亲身感受,或认同或吐槽。
《认知迭代》既是卡罗琳对这场冒险的记录,也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从中,很清晰地感受到她的变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改变,从消极心态到积极心态,从走神到“走神与专注”间自由切换,从强迫掌握所有技能到承认自己的局限,可以说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又往前迈了很大的一步。
而一系列的变化,归于她在清楚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明确改变的地方,并付诸于行动。
近几年,随着知识付费平台的崛起,不知道你是不是曾交过两种税,一是焦虑税,二是情绪税。
首先,来说焦虑税。 焦虑的本质,是杞人忧天,毫无根据地担心一些事情的发生。 对于每个人来说,少量或适量的焦虑都是正常的。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第二天会发生什么。
焦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人生的没有安全感。于是,被有心的商家刻意放大后,焦虑也就变本加厉。
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部分理论是正确的。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些理论放在自己身上,是不是适合呢?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呢? 龙生九子,九子都不同,更何况在同一个大环境下,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也肯定是不同的。
其次,来说情绪税。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很容易在血涌到头顶时,做出冲动的决定。卡罗琳继父对她说: 没有必要对一切都感情用事,只需要慢慢地、合乎逻辑地思考就好。
如果不会有逻辑的思考问题,或者没有什么人能商量,也没有关系。只要问一下自己,花了这些钱,真的能完全解决存在的问题吗?我想,绝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否定, 花钱更多是为了求个心理安慰 。
很少有人能像卡罗琳一样,经过一系列大脑训练后,得到这么明显的改变。她没有说自己付出多少的金钱,去做这么多训练,我想价格一定不菲。 毕竟会去做这样测试的正常人不多,更多的是大脑本身就存在缺陷,寻求帮助的人。
她提醒我们,一定要先保管好自己的钱包。 如果你也和她的情况一样,她建议做10分钟或40分钟的冥想。我尝试了一下,发现对我不管用,因为想着想着就睡着了,也是蛮丢脸的,真心不建议入睡很快的小伙伴。
用这么多话,无非是想告诉大家, 没有明确了解自己的需求时,一定要理性决定,切忌盲目跟风。
没有网络的年代,我们尚能快快乐乐地生活;网络快速发展的现在,生活的幸福感理应翻倍。
所以,不要去想有的没的,该发生的事情,始终会发生,挡都挡不住。
人活一辈子,本来就不长。不如把焦虑的时间,都放在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上,或提升自己的能力上,岂不更好。
卡罗琳在开始这趟改变之旅前,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明确要改变的地方。为慎重起见,她还在亲戚朋友之间做了一项不科学的调查,并挑选出六个要改变的地方,具体可见下图。
我总结了一下,她在做决定改变前的步骤,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步,全面了解自己,包括优势和不足。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知道哪些方面,是力所能及能改变,也能知道哪些方面,是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无法改变。其实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极限。
第二步,明确知道想要改变的地方。
经历第一步后,你会对自己有个大概的了解,再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白想要改变的地方在哪里。而不是盲目看到别人在改变,想着自己也要不要跟着改变。
第三步,找到具体可行的改变方法。
怎么去理解,“具体可行”四个字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当下立刻马上,就能做的事。做完后,还会有点小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卡罗琳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成功的。我来分享一个自己的,当做反面教材吧。
有段时间,我看到好多很漂亮,又很有设计感的ppt。于是,我又冲动了。是的,我是个做事极容易冲动的人。好在,这两年,除了数字上的变化,人也理性了不少。
先买了书,再报了课程,兴致冲冲地学着。本以为也能做出这么好看的ppt,我却忽视了一件事,那就是审美不好。不论我看多少素材,做多少次调整,都无法进步。
曾一度怀疑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就做不到呢。到后来,连信心都没有,索性放弃了。这算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吧。
现在回头看这件事,才发现,是选错方向了。在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做出决定,再多的热血也是一时的,无法长久,还容易带来挫败感。
这就好比大海捞针,能有收获才真的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运气好呢。于是,我换了一个方向,写作和看书。看书是我从小就喜欢的,写作谈不上喜欢,但勉勉强强也能写出来,就把心思放在写作上了。
这不,从去年5月坚持到今年1月,整整九个月。报了课程,跟着老师学写作,同时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法,每看一本书,写一篇书评,每个月至少看完2本书。
不能说我是成功的,因为我始终觉得,在写作的道路上,我还是个初学者。只是希望自己,既然有第一个九个月,肯定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无数个。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看完《认知迭代》后的第一个感受是, 卡罗琳的行动力和执行力很强。她做事的思路是,看到问题,解决问题。 一路上,就像升级打怪似的,最终达到了她想要的效果。
她最先开始的行动是,解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从源头上来说,它与拖延症一样,都是大脑没有得到控制的表现。不用担心,绝大部分人都有这两个症状。
想要保持长时间的专注,是件很耗费精力的事。于是就发生了时不时开小差,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继而造成原本在计划内的事无法完成。
怎么去解决比较好呢?有研究表明, 人在做喜欢的事时,快乐程度与专注工作时的感受不相上下。 当你意识到不想做事,或思绪乱飞时,不妨去找点喜欢的事,放松一下,作为进入专注工作的过渡时期。
最理想的状态并不是将“走神”模式完全关闭,而是“拥抱波动”,学会让大脑在专注和走神两种状态中循环,从而达到一种“心流”的状态。
我经常会采取的方法是,刷豆瓣、看综艺、纪录片或电视剧,定好闹钟,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实在看得入迷,最多延迟十分钟。如果超出延迟时间,只能说明,我是真的不想做事。然后采取第二个方法,设置截止日期,强迫自己进入专注状态,屡试不爽。
这是我根据自己的了解,摸索的一套方法。当然, 你也可以参考作者卡罗琳的其他方法,比如拒绝压力,冥想,定时去户外休息,看风景照等等。
重点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别人只能提供方法,适不适合只有自己知道。如果在尝试一段时间后,觉得方法不顶用,赶紧调整方法,换第二种,最终肯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后面提到的五个问题,解决思路都是相通的,这里也就不再累赘讲述。另外还想说的一点是, 说得再多,都不如实际行动来得实在。
古语有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如果下定决定要改变了,那就去做吧。也许短时间内没有看到成效,但你试着坚持一段时间,不断重复地练习。我相信,时间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不要给自己预设太多的困难,只要有心,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去做,总有意外之喜。
认知,是人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迭代,是对过程的重复,目的是接近目标。
因此,认知迭代可以解释为, 它是人为了达到目标,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过程。
如同卡罗琳在《认知迭代》里所说, “认识自己”是我在努力提升大脑技能的过程中反复遇见的一个主题。
当你花时间去了解自己时,自然而然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自我迭代的三重境界
互联网产品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心法,叫“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意思是先做一个能用的产品,接受市场反馈,然后一点点改进,快速迭代升级。比如微信最早的版本只能聊天,后来逐渐有了朋友圈、公众号,甚至今天的小程序。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是我最喜欢的互联网方法论,它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前行。
对于个人而言,怎么运用它完成自我迭代呢?今天,我想就这个话题和你聊聊。
技能迭代是最常见的自我迭代方式,我把它定义为第一重境界。
技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作技能,一种是生活技能。技能的迭代比较简单,比如常用的office软件,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很快会从笨拙到熟练。你需要做的是给自己一点时间,耐心把遇到的问题一一解决。然后把刚学会的技能反复刻意练习,直到像呼吸一样自然。
当你有一项技能熟练掌握之后,需要做的是进行新的探索,学习新技能。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像开挂了一样,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最让我惊叹的技能迭代能手是许岑。他是锤子手机发布会的幻灯片总设计师,英文说得比老外还溜。同时,他的吉他技能世界排名第三,拥有自己的专辑。吉他达到巅峰以后,他开始练习钢琴,3个月后开设了自己的钢琴班。更夸张的是,他现在还办了摄影教程和炒菜教程。我上过他的幻灯片课程,无疑全国最好,甩同行几条街。
牛人只会变得更牛,而普通人将更普通。因为牛人在持续自我迭代,以至于获得了成长的加速度,越走越快;而普通人却在蹉跎岁月,浪费大好时光。
人生没有捷径可走,要想加速前行,唯有先完成技能的迭代升级。
自我迭代的第二重境界是圈子迭代。
成长是一个逐步淘汰原有圈子,融入更高质量圈子的过程。当你的技能升级到某种程度,会发现身边圈子的质量也在提升。小学、中学、大学、工作,每前行一步,注定有一批人永远不会再产生交集。
仍记得小时候喜欢跟一帮小伙伴搞怪,常一起爬山、捉蟋蟀、跳太阳。可如今除了几位和我一起读本科,其他的玩伴早已从我的生活中褪去。逢年过节,偶然回老家遇到他们,只是礼貌性的问好,扯扯家常,很难深入交流。不是我不愿意说话,而是语言不同,彼此都觉得没意思。
我常遇到一种情况,回到老家镇上,一位熟悉的面孔向我打招呼,可总想不起对方是谁。只好尴尬的笑了笑,问问对方的名字。对方总是回答说,我是 谁谁谁,你的初中同学。不是我记忆力差,而是高中、大学、工作,认识的人越多,忘记的也越多。
对于他们而言,我可能是他们读书时代最后的同学。但对我而言,他们只是匆匆的过客。 这也许很残酷,有些人注定从你的记忆中消失。
我想,圈子的迭代仍在继续,下次遇见也许又多了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认知迭代是自我迭代的最高境界。
我很喜欢一个类比,大脑就像一个操作系统。认知迭代的过程,就是不断升级大脑操作系统的过程。
生活中有一些人,随着时间的增长,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更深,操作系统逐步更新。这部分人,每隔一段时间和他们接触,总会有新的收获。
可另一些人,他们成年以后操作系统从未更新,也从来不杀毒和打补丁。这部分人,固守原有观念,接触的事物越多,大脑的运行速度越慢,中毒越深。就像是使用老式的windows 97,来面对比特币病毒,脆弱得不堪一击。
傅盛在《认知升级三部曲》中提到,个人的认知有四种境界,分别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以及“不知道自己知道”。
每个人都有认知边界,存在不知道的事情很正常。正如宇宙中存在海量未知,科学家们花费毕生心血只能解读皮毛。真正可怕的是,95%的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好比古人不知道为什么会下雨打雷,就捏造出雷公电母在天上打架,然后心安理得的以为自己知道。这种自以为是的心态就像慢性毒药,一点点蚕食你的求知欲,直到彻底的脑死亡。
想要打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局限,最好的方法是阅读,比如看大牛的书或专栏。
现在是信息泛滥的时代,快餐式阅读成为大多数人采取的应对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所看到的东西是零散的碎片,很难形成体系。我喜欢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系统的知识,获益颇多。随着阅读质量的提升,大脑的操作系统在持续更新,认知边界也在一点点的扩展。
你所看到的这篇文章,是我认知迭代的产物。
自我迭代的三重境界,分别是技能迭代、圈子迭代和认知迭代。
技能迭代是最基础的迭代,它决定了你在这世界的生存状况。圈子迭代是随着技能迭代自发的过程,每前行一步注定有一批人从你的生活中消失。认知迭代是最高境界,它等同于升级大脑的操作系统,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抵御病毒入侵。
曾看到一个说法,人类与黑猩猩在基因上的差异只有1.6%。可这1.6%决定了前者成为世界的神,而后者沦为实验动物。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许远高于人与动物的差距。因为人与动物的差距是有限的,前者有意识,而后者没有。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无限的,认知的差距没有峰值,可以趋于无限大。
自我迭代是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认知迭代是什么意思 SMT sun
迭代,顾名思意就是不停的代换的意思。在程序设计里,经常用到这样的方法,同一个变量,用不同的数值来代替,从而使得表达式变得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