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马嵬坡之变:无可奈何势已去,只剩寂寥与沧桑
- 2、马嵬坡之变:唐玄宗声威扫地,杨贵妃香消玉殒,幕后主谋到底是谁
- 3、马嵬坡事件是怎么回事?
- 4、马嵬坡兵变是唐朝的一痛,那马嵬坡兵变究竟有多可怕?
- 5、你所不知道的马嵬坡兵变
- 6、马嵬驿兵变的主要内容
马嵬坡之变:无可奈何势已去,只剩寂寥与沧桑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 非要认胡人安禄山为义子 ,这简直就是胡来。结果人家打着清君侧的名义,硬是要将这个年小自己很多的干妈给杀掉。玄宗曾经亲手缔造了开元盛世,也是他亲手将这份盛世给葬送。
自从改元为天宝以后,国家一直在走下坡路。当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入长安时, 玄宗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不可能 。他已经被杨家兄妹所蛊惑,沉迷于自己曾经创造的伟大功绩不能自拔,渔阳鼙鼓动地来,国破山河在的大唐,已经无法收获忠诚。
"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安禄山的造反实在是太过突然 ,以至于朝廷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那一刻,唐明皇才知道,自己的江山繁华背后,原来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早已经摇摇欲坠。如若各地的节度使,能够竭力反抗, 安史大军不会行进的如此顺利 。
1. 大势已去迫离京,千乘万骑川蜀行
"庚午,上闻禄山定反,乃召宰相谋之"。 玄宗整日沉迷在声色犬马之中 ,就连安禄山谋反他都是后知后觉的。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连皇帝都不拿国家当回事,何况底下的那些臣子们。"壬申,以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常清即日乘驿诣东京募兵,旬日,得六万人;乃断河阳桥,为守御之备。"
不论是封长清还是高仙芝,他们的能力都颇为出众。不过 玄宗错就错在误用了杨国忠, 这个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伪军事指挥家"。他胡乱指挥,轻敌冒进,再加上于洛阳抵抗的并非唐军精锐,而是刚招募的市井子弟, 所以战斗力很一般 。
根本无法抵挡安禄山麾下的那些胡人以及正规化骑兵,他们很快就攻陷了东京洛阳,下一步就是要进军潼关。等到高仙芝和封长清镇守潼关之时,杨国忠屡次谏言说他们抵挡不力,因此玄宗将其悉数撤下。
又换上了哥舒翰,可玄宗和杨国忠都是急于求成之人,不断的催促哥舒翰主动出击,结果就是险些全军覆没。潼关一破,长安再无险可守。"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处觅王门。"玄宗走的时候,都没有来得及带上亲眷,很多的皇子,皇孙还有妃子么全部 成了安史大军的阶下囚 。
2. 翠华摇摇行复止,众望难归惩奸佞
杨国忠此人心狠手辣, 将士们对他都颇有不服 。而玄宗也已经年老令昏,还总是想方设法的找他的茬。大军浩浩荡荡的往四川走去,军队大都对此很不满意。他们如梦初醒,忽然发现原来所谓的盛世,只不过是谎言罢了。
可他们又不能将矛头指向玄宗,所以 他们也来了个"清君侧"。 杨国忠在撤退的路上,将所有的桥梁全部摧毁,根本不顾及百姓如何逃生。再加上他此前的嚣张跋扈,以及构陷忠良,令大家对其都有所不满。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彼时正好杨国忠在和吐蕃人交流,被士兵看到,因此就说他意图谋反,将其射死在乱箭之中。对于玄宗而言,杨国忠虽然卑鄙,但却是绝对的忠臣。此时他才发现,自己对军队早就失去了控制力。当"大军不发无奈何"时,他也只能忍痛割爱, 将最疼爱的杨贵妃斩于马嵬坡下 。
自从安史之乱发生以来,李隆基的所作所为根本无以担当的起皇帝二字。"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他们应该是以天下为己任,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安危,苟且偷生。
首先,玄宗得罪了自己的亲人,因为他走的太匆忙,连儿子和孙子都没能悉数带上;其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仓皇离去,置天下百姓于不顾;再次,军中的将士们,看透了这个昏聩无能的皇帝。可以说,在马嵬坡之变时, 玄宗得罪的人几乎囊括了整个 社会 阶层。
1. 先己忧而天下忧,先己乐而天下乐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甚至一度改变了天下人的生育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他曾经一度的为了爱情抛弃所有,也曾经爱屋及乌的让奸佞小人身居高位。在他的统治下,政权已然是岌岌可危。早已不复往日的荣光。
张养浩曾说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谓的开元盛世,也不过是国家富强罢了,而它的财政收入还是来自于百姓,秉承着一贯的取之于民,用之于君原则。后来他又喜欢大兴土木,大肆营造富丽堂皇的宫殿,百姓们早就被压迫的喘不过气。
那些人每年都要缴纳税负,就是希望危难之际国家可以尽上自己的责任,就是希望国家能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可 玄宗的逃跑,实在是有些过分。 潼关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如若他不听信杨国忠谗言,如若他不亲自指挥,明白什么叫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想必长安城不会那么快被攻破。
2.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李隆基不算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一个痴情种。在这场不伦之恋中,他可谓是倾其所有,爱美人,而不爱江山。他的老祖宗 李治 ,也是开展了场不伦之恋,到最后天下都改了姓, 大唐也成了大周 。
在那场哗变之中,玄宗是无论如何都不希望杨贵妃死去的。那是他的慰藉,也是他的知己,更是他的知心爱人。可是,他早已经失去了人心,如若不遵从,大军一直不发,到最后,很有可能连自己都牵扯其中。
所以,在紧要关头, 只能以大局为重 。按常理而言,君王乃九五之尊,谁敢违背他的命令。可是他的种种行为,让手下之人对其完全不信任。他们碍于从小接受的忠君爱国思想,不敢把矛头指向玄宗,因此只能拿杨贵妃开刀。但这也不失为是一种变相的"叛变",最后只剩下了"圣主朝朝暮暮情"。
自从太宗皇帝来了一场玄武门兵变, 李唐的父子关系就一直处理不好。 尤其是皇帝和太子。李世民知道这种微妙的关系,因此对太子李承乾一直疼爱有加。
可到最后,他还是联合了侯君集,想学着父亲那样,逼皇帝退位。 到了玄宗这里也是一样 ,他先是听信武惠妃构陷,杀害了次子李瑛,对于后来册封的储君李亨也是极度的不信任。
1. 先丢美人再丢江山,太子李亨一马当先
"若唐玄宗之晚节,未尝安危而利灾也,特以沉湎酒色,而卒致丧败"。古代一直都倡导家天下的观念,君王即国,国即君王。可是玄宗晚年时期,实在是有些荒唐。抛开安史之乱不言,此前 李林甫肆意打压张九龄 ,玄宗明明知道真相,却仍然任人摆布。
对于天下人而言,"玄宗不值得"。因此,在马嵬之变的时候,百姓们都去央求太子李亨留下,而不去求玄宗。可见,他已经失去了人心,人们不愿意在对他,和他执掌的大唐忠诚。他们把希望寄托于李亨的大唐。
李亨一路收拾残兵败将,于灵武重整旗鼓,在众大臣的簇拥下遥登帝位。按照他的说法是"圣人厌大位久矣",可事实上,在川蜀避难的玄宗,对此一无所知。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李亨在上位前, 并没有的得到玄宗的禅让 ,但也没有人提出质疑。
2. 无可奈何势已去,只剩寂寥与沧桑
"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对于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太上皇, 玄宗以强颜欢笑应之 。甚至还派出了三位宰相,将传国玉玺交给李亨。他知道,这其实就是玄武门之变的翻版,自己的这个太上皇是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
李亨就和当年的太宗皇帝一样,朝野上下遍布着忠诚于他的人马,就算玄宗不承认,也无济于事。倒不如大大方方的承认了,弄不好还能得个善终。其实他也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太好。高祖李渊,就是其前车之鉴。
对于那些掌握过绝对权力的人, 失去权力,将其幽禁,比死还要痛苦 。可玄宗又能有什么办法。他不敢去指责儿子,谋权篡位,那样只会闹得两败俱伤。天下已经没有忠诚于他的人了,还是坦然接受现实为好。
如果执意要反对,跟着自己在川蜀的士兵们,想必又会再来一场哗变。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汉子,他们也想为家园的战火平息而战,可眼下只能守着人老珠黄的玄宗在四川"颐养天年"。没有了支持,玄宗就成了孤家寡人。尽管他是皇帝,可没有了实权又能如何。
安史之乱和玄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若他能够圣明一些,不听从李林甫的建议导致内轻外重,安禄山的军队就不会如此迅速的攻进长安。倘若他能够不沉迷于美色,那么安禄山根本没有可能手握重兵,而杨国忠也不会把持朝政。
马嵬坡之变:唐玄宗声威扫地,杨贵妃香消玉殒,幕后主谋到底是谁
公元755年,是唐朝 历史 上非常 诡异 的一年。
这一年,发生了 三件大事 。
第一件,是制造了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叛军一路攻城略地,先下洛阳,又占潼关,直逼唐都长安,唐玄宗无险可守,又接连失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名将,只得携少数人仓皇出逃。
第二件,是唐玄宗率领王公大臣途径 马嵬驿 时,禁军将士突然哗变,龙武大将军 陈玄礼 先杀杨国忠,再要求唐玄宗处死了杨贵妃,一代女神香消玉殒。唐玄宗彻底声威扫地。
第三件,是“马嵬驿之变”后,唐玄宗的逃难队伍继续西行至扶风,可路上一帮“吃瓜群众”突然围了上来,哭着喊着留下 太子李亨 ,说什么也不让他走了。
于是,逃难队伍一分为二,唐玄宗率众逃入四川,而太子李亨则北上至朔方灵武,并在唐玄宗不知情的情况下 突然称帝 , 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
这三起事件,以安禄山的叛军直捣京师肇始,以太子李亨自立结束,有着非常强的因果关系。其中,后两起事件尤为诡异:
唐玄宗本人靠着兵变起家,他一次兵变杀掉韦后、安乐公主,二次兵变逼死姑姑太平公主,老爸唐睿宗也在之后不得不禅位。
而且,“马嵬坡之变”时,他已经当了40多年皇帝,执政经验非常丰富,为什么对近在咫尺的兵变毫无知觉呢?
在刑侦剧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理论: 谁是这场阴谋的最大受益人,谁就是最大的嫌疑人。
后两起事件, 最大的受益者,不是陈玄礼,而是太子李亨。 下面,我们从 历史 事件的经过出发,分析太子李亨身上的嫌疑。
很多人认为,“马嵬驿之变”的主谋,应该就是唐玄宗身边的禁军头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
在离开长安时,由于唐玄宗一行出逃前根本没有系统准备,整支逃难队伍就连保障生活最基本的粮草都没有备好。
大部队逃到咸阳望贤宫时,就已经人困马乏、饥饿交加,就连唐玄宗本人也没有混上一口吃的。
这时候,宰相杨国忠从市场上买来些胡饼给皇帝充饥。周围的百姓得知皇帝来了,也纷纷献上食物,那些皇子皇孙顾得不体面,纷纷抢食,但还是没能填饱肚子。
皇亲贵胄都吃不饱,更何谈那些底层士兵了。
到了马嵬驿,愤怒的情绪在军中蔓延。整支队伍弥漫着消极抱怨甚至是杀气。
禁军统领陈玄礼看到这种情况,决定把怒火引向奸相杨国忠。
于是,他在饥饿的禁军面前慷慨陈词一番,以杨国忠企图与番人勾结谋反为借口,将其斩杀。
饿红了眼的士兵们随后将杨国忠分食,可见他们的心中对朝廷的怨恨之深。
可这还没完,杨国忠死了,他的从妹杨玉环还在。禁军将士担心她活着迟早会算后账, 于是陈玄礼觐见唐玄宗,要求皇帝处死杨玉环。因此才有了贵妃的殒命。
那么,陈玄礼是否为“马嵬驿之变”的总导演呢?从陈玄礼后期的表现来看,并不像。
首先,唐玄宗命人杀死杨贵妃后,陈玄礼的反应是解开甲胄、放下武器,顿首谢罪。其次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后, 陈玄礼并没有选择追随李亨,而是继续跟唐玄宗入蜀。收复长安后,他又跟玄宗返回长安。 而不久,他又被唐肃宗李亨勒令交出兵权被迫退休。
如果陈玄礼顿首谢罪的行为是在故意表演的话,那么他为何敢于追随唐玄宗入蜀呢,他不怕报复吗?他同李亨一起北上,并且拥立其为皇帝、作一个元从功臣不更好吗?
而反观太子李亨,他发动“马嵬驿之变”的动机却是十分充分的。
开元十五年,29岁的李亨开始做太子,一直到开宝十四年,他已经45岁了,头发都已花白,真可谓是老太子了。
这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李亨的太子地位并不稳固,个人势力也没有得到较大发展。这是因为,唐玄宗惯于使用平衡手段,借宰相的相权去打压太子的权力。
唐玄宗先后任用过两个奸相,即李林甫和杨国忠,他们曾多次制造事端、罗织冤案,打击李亨一党。
可以说,在“马嵬驿之变”前,李亨已经忍唐玄宗、杨国忠很久了,就差一个反击的机会。
而唐玄宗的西逃,给了李亨反戈一击的天赐良机。
禁军将士们一路劳顿且食不果腹,怨声载道,这个很好理解。
但因为一两天饿肚子而闹到即将哗变、造反的地步,则很显然有失皇家禁军的风范,这背后肯定少不了别有用心者的故意煽动。
而煽动者也很快将矛头瞄准了奸相杨国忠。安禄山反唐,打的旗号也正是诛杀杨国忠。陈玄礼本人似乎也并不反对借机收拾了这个奸相。
于是,在这种内外力的作用下,陈玄礼率兵手刃罪魁祸首杨国忠。这个推论,在《旧唐书·杨贵妃传》中有所影射:
这段史料证明, 在杀杨国忠以前,陈玄礼与太子李亨是有过沟通的。
而且,我们还不能排除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 陈玄礼主观上并没有杀死杨国忠的意图,而是被李亨所迫。
这是因为,禁军大将虽然地位显赫,但还是无法与当朝宰相相提并论。禁军大将不经请示皇帝,就擅自杀掉宰相,无异于造反。
所以,如果没有坚硬的后台,比如太子李亨,或者是被人逼迫,陈玄礼绝没有勇气这么做。
那么,以上两种可能,哪一种最靠谱呢?
很显然是后者,因为陈玄礼最后并没有倒向太子李亨,所以,陈玄礼的后台就必然不是李亨了,他很可能受到了李亨的逼迫。
另外,对于陈玄礼个人而言,杀死杨国忠,可以平息禁军的愤怒,从而保障唐玄宗的人身安全,这也是其禁军大将的职责所在。
因此,在太子李亨的暗中主使下,由陈玄礼在前台操刀,完成了轰动 历史 的“马嵬驿之变”。
马嵬坡事件是怎么回事?
马嵬事变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马嵬坡之变,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惊破马嵬坡之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马嵬坡之变的美梦。转瞬之间,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刚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只得与杨贵妃诀别,杨“遂缢死于佛堂”。
拓展资料
安禄山叛乱时,玄宗本想禅让太子李亨。但此次兵变,太子李亨被认为是主谋,使玄宗大受打击。玄宗与李亨于马嵬驿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此后不久,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大唐,无论何时,人们想到这个时期,脑海中马嵬坡之变的第一印象都是黄金盛世,歌舞升平,诗情洋溢,哪怕这个王朝,从它的建立到落没,也如同历史上其他每个王朝的崛起到衰落一样,经历过动荡与战争,可这些部分却往往只留给人们淡淡的记忆,例如安史之乱。
马嵬坡兵变是唐朝的一痛,那马嵬坡兵变究竟有多可怕?
当时禁军发动了马嵬坡兵变之后,李隆基直接就布了隋炀帝的后尘。宰相被杀,连一代美人杨玉环也当了兵变的牺牲品。
在当时那个情况,因为潼关沦陷之后,长安城已经算是别人嘴里的肥肉,叛军很有可能随时就攻到城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隆基放了一个烟雾弹,明面上是对外宣布说要御驾亲征,实际上就是交代后事,然后又是点兵点将,好像跟真的似的,但其实他就是趁着凌晨时期天还没有亮的时候溜之大吉,一路上向西逃跑。
有句古话叫做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这种情况对于皇帝也是同样适用的,因为李隆基平日里面养尊处优,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在逃跑的路上肯定待遇没有那么好,但是李隆基即使在逃跑的过程中还是照样摆架子,他还想指望着路上沿途的地方官员可以款待他,谁知道这些官员一听说皇帝都已经溜了,也都鸟兽散尽各自逃跑去了。本来饿肚子也就是一件小事,但是最可怕的是护送他的那些禁军,心里却越来越不满。
当时李隆基逃跑的时候并没有告诉这些禁军他们要去哪里,但是护送他的禁军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所以情绪非常浮躁,且他们的一家老小都在长安城,如今一路上都在往西行走,也不知道最后到底会去往哪里,再加上饥饿和疲惫,所以人心就开始动摇,大家的情绪互相影响,抱怨越来越大,一直到了马嵬坡附近,士兵们就开始有了叛变的风险。
后来为了找人当出气筒来平复大家的心情,就拿杨国忠来当靶子,后来由于士兵真的把杨国忠杀了,大家神情兴奋,一群人简直杀红了眼,后来有一个是从报告李隆基说“杨国忠谋反被禁军给杀了”,这本来就是很荒唐的事情,所以李隆基心里也已经知道进军已经谋反了,李隆基本来还想走出来,劝一劝那些进军,谁知道士兵们都置若罔闻,而李隆基为了去车保帅,最后一代美人杨玉环也被高力士派人杀死了。
你所不知道的马嵬坡兵变
公元755年11月9日大唐帝国最大之浩劫安史之乱爆发,由于唐王朝毫无准备加上中原地区太平已久,兵士早已忘战。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
第二年长安门户潼关失守,长安再无险可守。一时间大唐王朝风雨飘摇长安城内人心惶惶。而此时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李隆基早已没有了当初登基时提三尺长剑扫荡逆贼匡扶社稷的雄心。他已经被温柔乡耗尽了英雄气,只想保住他的荣华富贵。于是他选择了逃跑,抛弃宗庙与百姓,只带着皇子公主亲信当然还有他宠爱的杨贵妃于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在禁军六军的护卫下仓皇出逃川蜀避难。
7月15日行至马嵬坡。当晚在一间密室内两个皇子打扮的人正在低声密谈。“三哥,还不能下决心吗?父皇经此大乱,虽然精神不振,但身体尚且康健。三哥若是按部就班的等下去何时才能登得大位?”那三哥看了他一眼道:“十六弟休得胡言,父皇身体康健乃是我等做儿子的福气,大唐虽然遭此劫难然底气尚在,我等随父皇暂退蜀中秣兵历马,定可光复两京,剿灭安贼!如此多事之秋我等更应好生辅佐父皇。如此等同造反之言十六弟莫再提及!”“三哥说的哪里话?你我皆是李氏子孙何来造反之说,小弟只不过是让三哥效仿太宗皇帝,尊父皇为太上皇,让父皇安心颐养天年罢了!况且父皇丢弃长安威望大减,身边只有禁军护卫势单力薄。此乃天赐良机啊!若等父皇进了川蜀,我等便再无机会了!”密室中的两人正是玄宗皇帝的第三子太子李亨和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李亨听完李璘的话索性闭上双眼说:“我意已决,十六弟勿复多言。”李璘听罢暗咬银牙仿佛下定决心一般道:“实不相瞒太子哥,小弟已与禁军大统领陈玄礼约定今晚起事!”太子大惊失色,猛地站起身来指着李璘问到:“你…你所欲何为?”李璘坦然答到:“无他,清君侧耳!”太子听罢只急得在屋里来回踱步。良久,他仿佛想到了什么突然道:“十六弟莫要诓我,那陈玄礼久为禁军统领深得父皇信任怎会无缘无故甘冒灭族风险随你造反?”“哈哈…三哥真乃诚实君子,那陈玄礼本就是个投机之人,他最初只是中宗皇帝神武军的果毅都尉,父皇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时为太平公主所招揽,后父皇与太平公主反目,他又投靠父皇麾下对太平公主反戈一击,这才被父皇赏识做了禁军统领。如此反复之人最能知晓形势。他若随父皇入川则永远只是一军统领;若是辅佐太子便是从龙之功前程远大,该如何选择他清楚的很。再加上这些年他受我恩惠颇多,我与太子哥一母同胞他自然认为是太子哥想要招揽于他。前日我假传太子哥口谕令他今日起事,他便欣然应允。”太子听到此处便知李璘所言不虚,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继而以手掩面悲泣道:“十六弟啊,母妃早逝,这些年我一直疼你,信你。你何以陷为兄于如此不忠不孝之地啊?我已为大唐太子还能做何妄想?”“三哥莫要糊涂啊!难道二哥以前不是太子吗?五哥与八哥难道不也是父皇的皇子吗?当初只因为那武贵妃一句馋言父皇问都不问就下旨将他们全都杀了!父皇的心里只有那巍巍皇权和她宠爱的贵妃,何曾有过父子亲情?昨日的二哥焉知不是他日的三哥?父皇子嗣众多,你我一母同胞注定荣辱与共!正因如此,我才舍身忘死,感冒天下之大不韪,只为三哥早日登基,你我兄弟再也不用过这提心吊胆的日子!这些话李璘也是动了真情,说完竟伏地而泣。这番言论仿佛也戳到了太子的痛处。他脸色变了几变,走过来扶起李璘说:“十六弟你才是真正的诚实君子啊!你之心意我已尽知,就按你说的办吧。为兄发誓,事成之后你我共享富贵。”李璘起身道:“谢过太子哥,哦,不对,是谢过陛下。”兄弟二人相视而笑,随后两人又详细将起兵的细节详细推演一番。
一切完备后两人推门走出屋外,却见两队身穿明光铠甲,手持陌刀的军士整齐的立于门外。没有任何声响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虽然没有动作但一身杀气却扑面而来。这显然是久经沙场的悍卒远非禁军可比。李璘不禁的打个寒颤,他分明记得入屋之前曾仔细观察四周,确定没有任何人。难道…他下意识地拔出宝剑,太子却笑呵呵的拦住了他“十六弟莫慌,此乃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勤王义军,郭子仪已率朔方大军据此五十里外扎营,相比于反复无常的陈玄礼,郭子仪为本宫一手提拔要可靠得多。今夜我将亲往郭子仪的大营犒赏三军,此乃太子印信,这里的一切就拜托十六弟了。事成之后你带陈玄礼到郭子仪的大营见我,就说我的赏赐绝对让他满意。李璘茫然的接过印信问道:“这朔方军没有父皇的调令,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太子神秘一笑拍了拍李璘的肩膀道:“佛曰,说不得,说不得。”言罢,在众人的簇拥下,上马扬长而去。李璘呆呆地看着手中的印信自嘲道:“原来这个平时胆小怕事的三哥,才是隐藏最深的人,刚才在屋里的那翻忠臣孝子的言论绝对是对自己的试探,毕竟自己联合禁军统领的做法是每个上位者都不能容忍的,不过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自己应该是通过了他的考验。如今他置身事外把这里的一切交给自己,若是成功,太子可顺势登基为帝。若是失败,太子则以勤王之名出兵平叛掌握局势,无论如何他都立于不败之地,高明啊,三哥!
当晚陈玄礼故意克扣禁军粮草禁军饥肠辘辘士兵多有怨言。陈玄礼趁机煽动说:“粮草是由宰相杨国忠分发,我等背井离乡保护皇上他竟如此虐待我等实乃奸贼也!且天下崩离,安贼作乱,陛下出逃长安,全是由他杨国忠一人而起,今不杀之何以平四海怨愤?何以谢天下苍生?士卒本来就有怨恨,于是蜂拥而起于马嵬驿西门诛杀杨国忠,杨国忠的妹妹杨贵妃深得皇上宠幸,众人担心杨贵妃会事后报复,于是发兵包围了驿站,要求玄宗皇帝处死杨贵妃。玄宗皇帝毫无防备但又不舍得处死贵妃,场面一度陷入僵持。
陈玄礼大声说道:“陛下,众怒难犯,形式危急,陛下安危尚在片刻之间,又岂能再庇佑他人?还望陛下速作决断!”玄宗恼怒不已,但又无可奈何,这弦外之音他又岂能听不明白。万般无奈只得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六军方才作罢。
翌日,得到太子许诺的陈玄礼满心欢喜的与永王李璘一起前往朔方军营拜见太子,李亨亲自出门迎接并拉着陈玄礼的手说:“卿等一举是诛杀奸佞真乃国之柱石也!”陈玄礼忙笑着客气的道:“全靠殿下运筹帷幄,臣不敢居功!”李亨突然变色道:“将军何出此言?本宫昨晚一直在朔方军营哪也没去,怎么可能运筹帷幄呢?陈玄礼一脸茫然,正待问话一旁的内侍官突然向前道:“禁军统领陈玄礼接旨…”陈玄礼虽然满腹狐疑却也连忙跪倒在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逆贼杨国忠把持朝政,祸乱天下,并献其妹妖女杨玉环祸乱朕心,朕一时失察致使逆贼作乱,百姓遭难,铸成大错。幸得禁军统领陈玄礼拨乱反正诛杀奸佞还我大唐朗朗乾坤。有忠臣如此,朕心甚慰。现加封陈玄礼为龙武大将军,封蔡国公,食邑300户。仍旧统领禁军。即日护送朕前往川蜀,整顿兵马重塑朝纲。钦此!”陈玄礼听前半段的时候还得意洋洋,待听后半段不禁瞠目结舌,急忙伏地叩首,“微臣对太子殿下忠心耿耿,此生只愿为太子殿下鞍前马后,还请太子收回成命啊,”太子连忙向前,扶起陈玄礼道:“将军此言差矣,此乃父皇圣旨,吾等怎敢更改?”李亨拿过圣旨给陈玄礼看,上面果然盖着皇帝行玺而非太子金印。“本宫出发之时父皇曾多次对本宫说只有陈将军守护,他才睡得安稳。本宫又怎敢夺父皇之爱呢?本宫虽为太子,但也是父皇的臣子,圣旨既下我等只能遵从否则就成谋逆了,你们说是吧?”一旁的朔方军守卫不失时宜的用兵器敲击地面大声道:“万岁,万岁,万万岁…”陈玄礼顿时吓得汗流浃背只得应下。“禁军已经出发西进了,陈将军若是没有其他的事,还是赶快回去保护父皇的好。哦,对了,将军的副将前日上书说欲上前线为国杀敌,本宫同意了!已令他率领一半的禁军前往灵武。事发突然没来得及告知将军。还请将军勿怪。”“臣不敢,臣…臣告退。”
待到陈玄礼走远李璘忍不住问道:“三哥何故如此?”“这般两面三刀之人,本宫焉能留在身边?他和他所率领的禁军逼得父皇杀死自己的爱妃,他们心里明白父皇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也不敢再相信父皇。由他去守护父皇定会严防死守,防止父皇重新掌权,如此任凭父皇手段再高也休想再翻出花样。”此时的李璘突然有了一种明悟,他仿佛一个跳梁小丑一般被人蒙在鼓里,还在得意洋洋的上蹿下跳。“如此说来一切都在三哥的掌握之中,昨日你之所以把太子印信交给我是因为你早就得到了皇帝玺绶,想必那副将也早就投靠了你用来监视陈玄礼的一举一动。那么我与陈玄礼的谋划你肯定也早就知道,可笑我还一直为你摇旗呐喊奔走造势,真是可笑,可笑呀…”“十六弟你莫怪我,我朝与他国不同,太宗皇帝于玄武门杀兄诛弟,方才得到江山;武周皇帝也是废子改命才成一代女皇;中宗皇帝神龙政变杀尽武氏才重塑大唐正朔;我们的父皇也是靠着兵变才推祖父上位。大唐的每一位皇帝都是踩着父兄,亲人的鲜血才登上这至尊之位。你也说了父皇半点不念骨肉之情,我若不早做防备焉能活到今日啊?我并不想学太宗皇帝但也绝不做建成隐太子任人宰割。好了,你莫要多想,我们这就前往灵武吧,开创一个全新的大唐盛世。
夕阳西下,落日熔金。一支禁卫军正护卫着皇辇向西缓缓进发。在不远处的一座山岗上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在一位将军的陪同下正极力向远处眺望“壮丽啊,壮丽!只可惜如此壮丽河山竟毁在朕的手上,朕实在对不起列祖列宗啊!”“陛下只是一时失察,错信了安禄山,以陛下睿智英明只需登高一呼号令天下勤王大军,定可剿灭安贼,还天下太平!”“玄礼啊,你现在也会说这些好听话来糊弄朕了,朕连自己的儿子都管不了,还怎么号令那些骄兵悍将?算了,还是说说你今日见太子的事儿吧,可还顺利吗?”这二人正是大唐玄宗皇帝与禁军统领陈玄礼,陈玄礼向前答道:“果然不出陛下所料,太子殿下拒绝了我与他一同北上的请求,以保护陛下之名,将我发送西川,实为监视陛下!”“哈哈…三郎这孩子有心机,有权谋,只是这肚量少了些帝王该有的大气。玄礼啊,正如永王所说你随朕入川,今生就只能是一军统领了,你可后悔吗?陈玄礼听完急忙向前一步双膝跪地道:“陛下何出此言?臣在当年陛下仍是临淄王的时候,就是陛下家臣。承蒙陛下看重才改头换面进了神武军为都尉。后随陛下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而后又奉陛下密令假意投靠太平公主于关键之时反戈一击。此次臣也是奉陛下之命与永王接洽。臣此生都只是陛下一子绝杀之暗棋,外人常以为臣是那两面三刀的小人然臣对陛下之忠心天地可鉴啊!”玄宗连忙向前将陈玄礼扶起“玄礼,何必如此?你我相知四十载我又岂会不信你?”陈玄礼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说:“臣心中有一个疑惑,不知当问不当问?”“你是想问朕为何放过太子是吧?”“陛下慧眼如炬一眼就看穿了臣的心思。”“唉!若是再往前十年哪怕五年朕定取那逆子性命,可如今朕七十有一了朕已经老了,身边人心已乱。今日他们会策反你陈玄礼焉知明日不会有张玄礼王玄礼,朕可以保证你的忠心可是别人呢?再说朕虽一时失察错信了安禄山与那杨国忠致使天下大乱百姓受苦。唉~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啊!但不管怎么说,人确实是朕用的,朕以此狼狈方式退下帝位也算是对天下万民有个交代吧!他们才会重新凝聚民力,效忠新皇,保我大唐。”说到此处玄宗的脸上突然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反贼势大,若天命果真已不在大唐朕也绝不愿做那亡国之君!三郎想要折腾就随他去吧!川蜀天险,易守难攻,粮草充足,朕只要与贵妃在川蜀逍遥度日即可。太子平叛成功,这天下仍然是我李氏江山。太子失败,我则在成都割地为王,也可为我李家延续血脉…对了,贵妃现至何处了?”“回禀陛下,那日我们将早已准备好与贵妃形似的婢女缢死骗过太子的耳目后,臣已命心腹之人带着贵妃乔装打扮前往成都。想必此时贵妃娘娘已在成都行宫等候陛下。”“好,很好!传令三军,就说道路不宁,不必宿营,加速行军,星夜向成都进发。”说完率先向山岗下走去,刚走两步玄宗又回头对陈玄礼道:“我已暗令高力士将皇帝印绶兵符偷给太子。你这就将这御辇,仪仗等物也都送给太子。以三郎之聪明定能明白朕是想让他来当皇帝以无意与他争权。他放下心来也定会投桃报李再不会为难我等。另外你把这令牌着心腹之人秘密交给郭子仪。就说他的忠心朕已知晓,朕代大唐记下了!太子无罪,一切行为朕已应准。让他务必尽快推举太子登基,好生辅佐新皇。”陈玄礼听罢心里咯噔一下,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失声道:“这么说来,郭子仪也是我们的人?”“朕十余岁就辅助伯父中宗皇帝发动神龙政变还我李氏江山,后又扳倒伯父助父皇上位,最后斗倒太平公主。朕经历的腥风血雨多了,三郎那些手段还不够看。走吧,我们抓紧赶路吧!”陈玄礼心中怅然“想来皇权斗争向来如此吧,还好自己始终没有站错队,否则真是死都不知道被谁所杀”。然后连忙跟上玄宗的步伐。
公元757年七月李亨在朔方军和禁卫军的拥立下于灵武登基,改元至德。史称唐肃宗,遥尊玄宗皇帝为太上皇。其实正史记载的马嵬坡之变中有很多疑点,比如,如果没有人在背后组织那么多禁军怎么可能突然发动?然后目标一致的只诛杀杨国忠围攻马嵬驿?如果没有人撑腰陈玄礼怎敢逼着玄宗杀死贵妃这对他又有什么好处?这一切的一切有一双无形的幕后黑手控制着局势的发展,而这幕后之人无疑是马巍坡兵变最大的受益人~太子李亨。而看似是这次事件主人公的杨贵妃也只是这场政治斗争中可怜的牺牲品罢了。由此个人杜撰构思了这篇小说。
马嵬坡兵变也标志着那个气势恢宏万邦来朝的大唐盛世正式落下帷幕。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内容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马嵬坡之变,时任皇帝的李隆基好像一直都是被人推着走,禁军哗变杀杨国忠,他被迫对既成事实予以追认,把杨国忠的党羽都处死马嵬坡之变了,又迫于压力把同出杨氏一族的杨玉环赐死。一切看起来都很符合逻辑,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基于以上对陈玄礼和太子李亨作案动机和可能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出以下情况:李隆基授意陈玄礼(太子李亨一开始是否参与其中并无肯定答案)除掉杨国忠。陈玄礼怕自己搞不定,就拉太子入伙,为自己撑腰。太子与杨国忠本就势不两立,自然会努力促成此事。于是杨国忠被人斩杀于马嵬驿的西门附近。至于杨玉环的死,小编认为她只是个政治牺牲品。虽然杨玉环备受皇帝宠幸,但与江山和皇权相比,一个女人的性命又算得了什么呢?世人只知道李隆基的多情,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残忍。李隆基为了守住手中的权力,先杀掉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又废掉了自己的原配妻子王皇后,甚至还曾亲手除掉了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对他来说,只要威胁到自己的江山和权力,杀马嵬坡之变你没商量。
可能有人会问,杨国忠不是深得李隆基信任吗?为何皇帝要除掉自己的心腹呢?其实,这可能就是深奥的帝王术,表面上对你非常的信任,但真到了需要丢车保帅的关键时刻,该做的牺牲在所难免。如此操作不但可以去除安禄山起兵谋反的口实(大家不要忘了,安禄山起兵时的口号就是“清君侧,以讨伐杨国忠”),还可以消除渐成尾大不掉的杨家势力,倒是个一石二鸟的好计策。
李隆基从来都是玩弄权术的好手,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会不惜牺牲掉一切他认为可以舍弃的东西。此时的杨国忠对他来说就是一根鸡肋而已,或许他还惦念着杨玉环的美色,但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只是,此事过于残忍,有失君王颜面,李隆基觉得自己不好直接出面,便秘密交代陈玄礼如此如此,于是就有了马嵬坡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