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西安的葫芦头是什么?怎么吃?
葫芦头,那可谓是陕西西安十分传统特色小吃。起源于北宋街市吃食中的“煎白肠”。由于猪大肠油脂较厚,形状又像葫芦,所以起名为葫芦头。葫芦头的基本原料是猪大肠和猪肚。
葫芦头泡馍是陕西汉族特有风味小吃,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唐代,药圣孙思邈路过一家店,吃了一碗煎白肠,因感觉其腥味太大,太过油腻,于是给开了一个八珍汤,让他用此调料炮制,出来的成品味道鲜美,肥肠不腥不腻,店家为感谢药圣的指点,将他的葫芦挂至店门口已是纪念,并将所卖的食品取名为“”葫芦头。这是一段关于葫芦头来历的传说,虽不可尽信但其用调料将肥肠腥油味压制住还是可靠的。
葫芦头其实说的是猪大肠与猪肚相连接处的一段,制作葫芦头泡馍的工艺讲究,其中最重要的是处理肠肚、熬汤、泡馍这三道程序,在一开始处理肚肠部分,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祛除干净,达到葫芦头泡馍去污、去腥、去腻的要求。
葫芦头泡馍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汤,汤的好坏优劣决定着葫芦头的味道好坏。因此在制汤环节,西安人还是很有讲究的,首先将新鲜猪骨头洗净砸碎,放入锅中炖熬,在这过程中一点点撇去汤中的浮沫,然后再加入白条鸡、猪肉,放入食盐、调料包(即传说孙思邈配制的八珍调味品),继续用小火熬煮,到汤汁浓白似乳为止。
吃葫芦头泡馍的时候和牛羊肉泡馍不同,馍不需要掰的那么小,掰成半个指节那么大就行。做好的葫芦头泡馍味醇汤浓、馍筋肉嫩、肥而不腻,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特色美食。
他的吃法很多,可以和鸡肉、海参、鱿鱼一起糊碎在馍块儿上吃,还可以用煮沸骨头原汤泡三四次,然后加熟猪油和青菜一起伴着吃,加一些糖蒜、辣酱拌料味道更鲜香滑嫩,在口里慢慢嚼碎后咽到肚子里去肥而不腻。
葫芦头泡馍是什么
葫芦头泡馍是西安汉族特色小吃,葫芦头泡馍中的葫芦头就是猪大肠,也是“胡虏头”的谐音。
葫芦头泡馍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宋朝,北宋末年,京兆府(现西安地区)沦陷于金人的铁蹄之下,金人残暴,压迫关中百姓,穷苦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女真贵族横征暴敛,又不知节制,在饮食上铺张奢靡,将他们不吃的猪大肠等内脏随意丢弃。当时的汉族穷苦百姓物资匮乏,日常饮食难见荤腥,于是将猪大肠捡回家,煮成汤,制成泡馍食用。
这种泡馍出乎意料的好吃,烹制成的肚、肠绵烂、肥嫩鲜美,肥而不腻,清爽利口,于是这一吃法就很快在百姓中传播开来,由于这道美食的食材来源于金国贵族,人民十分痛恨女真侵略者,于是私下称之为“胡虏头”,但是不敢在明面上称呼,于是以就谐音“葫芦头”替代之,在金人的残暴统治下,无力反抗的底层人民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无声的反抗。
西安“春发生”葫芦头泡馍的起源
“春发生”葫芦头泡馍历史悠久。最早为唐代京城美食葫芦头泡馍的来历,至今仍是西安城内有名葫芦头泡馍的来历的风味食品。早在唐代,京城长安(今西安市)有一种名叫“煎白肠”的食品出售,是用猪肠肚做的,食者寥寥无几。相传,祖籍京兆原(陕西耀县)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人们称为药王),他的医学造诣很高,有许多医学专著,并对饮食医疗很有研究,其中的《千金食治》就是他的食疗专著。一天,他在京都长安一家专卖猪杂碎的小店里偶吃“煎白肠”,端起碗刚吃几口,便觉得有一股骚腥味直冲鼻端,嘴里油腻腻的,很不是滋味,问及店主,才知是制作无方。孙思邈向店主说道:“肠属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属土,居中,为补中益气、养身之本。物虽好,但调制不当,也是枉然矣”。于是,他从随身携带的药葫芦里取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芳香健胃且能解腥去腻之药物,连同药葫芦一起赠给店主。店主将这些香料药物放入锅中,果然香气四溢,其味大增。这家小店从此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店家不忘医圣指点之恩,将药葫芦悬挂门首,并将所卖“煎白肠”改名为“葫芦头”。
葫芦头泡馍的起源典故
葫芦头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尚无具体考证。但是,早中唐朝,京城长安就有一种名叫煎白肠葫芦头泡馍的来历的食品在出售。据说,这就是用猪肠肚做葫芦头泡馍的来历的。相传,有一天唐代医圣孙思邈来到长安,在一家专卖猪肠、猪肚的小店里吃杂糕时,发现肠子腥味大、油腻重,问及店主,方知是制作不得法。孙思邈向店主说道葫芦头泡馍的来历:肠属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属土居中,为补中益气、养身之本。物虽好,但调制不当。于是,从随身携带的葫芦里倒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芳香健胃之药物,调入锅中。果然,香气四溢、其味大增。这家小店从此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店家不忘医圣指点之恩,将药葫芦悬挂在店门首,并改名为葫芦头泡馍。从此,葫芦头泡馍作为一种风味食品,流传千余年至今。 说起来也有趣,1935年前后,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在西安因水土不服,饮食习惯差异,将士们多有病者。但是,对南院门春发生出售的葫芦头泡馍,大家却始终食欲不减。以致有一段时间,东北军曾将春发生的葫芦头泡馍列为病号饭。 今天的葫芦头泡馍是在唐朝的葫芦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