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繁简字名词解释古代汉语是什么?
繁体字是汉字繁简的一种字体形式。由于人们改革汉字繁简,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繁简,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适、征徵、余馀。
繁简字与异体字区别
二者所指的对象不同。繁简字是就字形笔画多少而言的,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而异体字却是就一定的字形与其记载音义关系来说的,凡是记录着相同音义的形体就是异体字,而不管它的笔画是多是少。二者内部字形与字音、字义的对应关系不同。
繁简小说主要讲什么
君约小说《繁简》繁简:陆繁消防员繁简,倪简是漫画师,双耳失聪,两人小时候就认识,长大后繁简的简性格变了,变的直接且急切的寻求自己的价值,耳聋并没有使她不自信,相反,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她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男主很宠她。
听说陆繁娶了倪简,众人都很茫然“倪简是谁”几秒钟后,有人反应过来“哦,那个小聋子啊。”
第1章节选
进机场前,倪简放在风衣口袋里的手机一直贴着她的大腿震动。
程虹大概要气爆了。
倪简这样想着,摸出手机,等它不震了,飞快地按了关机丢进包里。
收件箱里几十条未读信息被彻底无视。
下午四点多,航班抵达北京。
睡了近十个小时,倪简昏头涨脑,从t2楼走到t1楼,半小时后坐上飞往c市的班机。谁知没过多久,机组广播就通知发生机械故障,飞机要返回停机坪进行检查。倪简问了身边人才知道发生什么事。
这一折腾就耽搁了两个小时,这趟班机取消,倪简被安排乘坐八点半的航班。
到c市云林机场时,已经夜里十一点。
外头在下雨。风也有些大。
在倪简的记忆里,五月的南方应是温暖的时节,但现在她冷得打了两个哆嗦。
她把风衣的扣子扣上,一手拉着小拖箱,一手提着一只米白色布袋,一路小跑到高架桥下。
就这么一会,脸上全是雨水,风衣湿了一半,只有紧抱在怀里的布袋幸免于难。
繁简字名词解释是什么?
繁简字名词解释是:繁简字同音同义的两个字,一个笔画繁多,称繁体字;一个笔画少,用以替代笔画多的,称简体字。
如“讲——讲”、“庆——庆”、“击——击”、“电——电”、“——斗”等。由繁向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繁简并存的情况,以后历代也都如此。新中国成立后,以法定形式公布并逐步推行简化字,相应的繁体字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再使用。
繁简关系:
(1)简对繁。如弃弃,睹覩,泪泪,岳岳,岩巗,哺哺,唇脣,礼礼,粮粮。
(2)繁对简。如“辟”,就有辟、避、僻、嬖、譬。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本来在词义上是毫不相干的,或显然有区别,仅仅因为是同音的关系,简化时就采用了那个笔画较简的。这就是说,在古书中,本来是有分别的两个字(或三个字),经过简化之后,混为一个了。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
如果用现在简化字所代表的那个词义去解释古书,就会发生误解。现在举些例字分别加以说明。
汉字繁简真相:简化字有多少个繁体字便有多少个
我敢说出这样的真相——简化字有多少个,繁体字便有多少个;纯粹的简化字只有482个,那么纯粹的繁体字也便只有482个;由于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遵照毛泽东“利用草书”的旨意,创造成“草书楷化”的简化方法,先让偏旁“草书简化”,进而“类推”出数量惊人的1753个“简化字”;那么同样类推成立的繁体字也是对应的1753个。
如此“简化字”与“类推简化字”两部分相加,总共有2235个,那么“繁体字”也便只有2235个。这样推论,是符合实际的,无论你相信与否,此推论绝对成立。
请看比较权威的《语言文字词典》中“文字改革”类词目释文——
【简体字】指在群众中流行、未经整理和改进的形体较简易的俗字,旧称“破体”、“小写”、“简易字”、“简字”、“手头字”、“俗体字”、“俗字”。它不具有法定性,其写法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有多种。凡是未收入《汉字简化方案》中的形体较简易的俗字,都可能叫简体字。
【简化字】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的基础上,经过专家的整理和改进,并由政府主管部门公布的法定简体字,其写法只能有一种。
【繁体字】与简化字相对而言笔画较为繁多的汉字。已被简化的繁体字,只能用于古籍整理出版、文物古迹、书法艺术方面。
【传承字】指历史上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未经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字。传承字是规范汉字的组成部分之一。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一级字为例,如“人”、“水”、“火”、“日”等都是传承字。
认真学习了上述四词目的释文后,每个人都会恍然大悟,从而修正自己头脑中先入为主的错误理念,进而会反思——我怎么一直以为大陆是用的汉字叫“简化字”,而台湾港澳地区使用的汉字叫“繁体字”呢?
我还翻检1979年国庆献礼出版的《辞海》三卷本和《辞海·语言文字分册》查询词条,照录如下:
【简化字】 繁体字的对称。同一汉字,简体比繁体笔画为少。如“声”是“声”的简化字,“灶”是“灶”的简化字。
【繁体字】 简化字的对称。原来笔画较多,汉字简化后已有简化字代替的字。如“担”(担)、“响”(响)、“邉”(边)等。参见“简化字”。
上述《辞海》关于繁简汉字的“对称”说,更加印证了我提出的——“简化字有多少个,繁体字便有多少个;‘简化字’与‘类推简化字’两部分相加,总共有2235个,那么‘繁体字’也便只有相对称的2235个”的立论。
然而这一汉字繁简“真相”,却历来是被纷繁芜杂的中国文化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即领导人亲自出面“号召”,动员一切宣传“机器”蒙蔽愚弄民众,造成先入为主,顽固不化的思想定式,形成霸道的社会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1955年12月22日,国家文化部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1月31日由《人民日报》正式公布。
1964年2月24日,国务院又批示:《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用作偏旁时,也同样简化;偏旁独立成字时,除讠、饣、乡、钅四个外,其他也要简化。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这个批示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才正式推出了1753个“类推简化字”;
1977年12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已发表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这个《二简(草案)》是在四千五百个常用字范围内拟订的。共收简化字853个。其中第一表248个,第二表605个。第一表的简化字已在群众中广泛流行,《二简(草案)》发表后,即在全国图书报刊上陆续试用,在试用中征求意见。第二表的简化字流行范围还不够广泛,将在全国各地组织工农兵和各方面人士进行座谈讨论,听取意见。
1986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专稿,标题为——国务院发出通知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使用简化字以《简化字总表》为准,《总表》将重行发表。(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国务院最近发出通知,同意并转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决定从现在起停止使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强调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
那么,我们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新版)大致可以统计出“简化字”的个数——
第一表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350个(1964年《简化字总表》收字352个);
第二表“可做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132个)和简化偏旁(14个);
第三表“应用第二表所列简化字(132个)和简化偏旁(14个)得出来的简化字”1753个;
综上统计,一、二两表共收简化字484或482个;再加上因第二表简化字和简化偏旁而类推的“简化字”1735个,可以作出结论——所有简化字个数总计为2236或2235个。
有学者王鼎吉统计: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1988年1月26日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例,在3500个常用字中,有简化字1116个,占31.9%,即不到三分之一;
而按照大陆通行的汉字字典统计,一般来说应用汉字总数当在万字左右,仅仅482个“简化字”,或者加上简化偏旁而类推的1753个,总共才2235个“简化字”,充其量只占不到四分之一。
如此看来,怎么能说大陆使用的汉字是“简化字”呢?这不是明显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吗?!更何况能像北大教授苏培成那样大言不惭的宣告——“汉字已经进入了简化字时代”。
那么,人们普遍以为台湾与港澳地区使用繁体字的问题如何呢?
台湾马英九先生在担任台北市长时,就曾经强力辩白过,他说:我们没有在祖宗传下来的文字上增一划减一笔,何来繁体字一说?所谓繁体字应当叫做正体字。
我可以开诚布公的为马英九义正词严的辩白叫好,也希望我们大陆的中国人不要意气用事、张口开骂。要襟怀坦白、心平气和的斟酌一下,马英九先生的辩白是否真有道理。
马英九先生还说过:两岸应该坦诚沟通,共同思考如何推广正体汉字,让中华文化继续传承,不要让这些优美文字变成后代子孙不认识的符号。
本博文结束之时,我还要重申汉字繁简的真相——简化字有多少个,繁体字便有多少个;纯粹的简化字只有482个,那么纯粹的繁体字也便只有482个;“类推简化字”有1753个;那么同样类推成立的繁体字也是对应的1753个。
如此“简化字”与“类推简化字”两部分相加,总共有2235个,那么“繁体字”也便只有2235个。这样推论,是符合汉字应用实际的,无论你相信与否,此推论绝对成立。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