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把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点和特殊问题,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这种固定的发展顺序的是由成熟过程决定的。
在这些阶段中,如果满足过多或过少,都可能产生固着现象,发育停滞在某个阶段,延迟甚至倒退,也可能产生病理现象。
扩展资料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主要包括潜意识与人格理论、本能论、人格发展理论、梦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文化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1)本我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
(2)自我
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3)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危及人格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艾里克森(1902~1994)划分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
(1)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
(2)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
心理社会经验能帮助我们度过矛盾和危机。
(3)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和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失败也是经验,允许试错,接纳
1.弗洛伊德强调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认为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驱动力。而埃里克森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2.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五个阶段:口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左右)、生殖期(11到12岁开始)。
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人生的整个时期,共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 0-1.5岁):信任感—怀疑感,希望品质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儿童完全依赖他人。(无条件接纳。话唠一样给婴儿说话,深情看着,抱着,被细心照顾被全方位关注,孩子感觉温暖安全的。)能顺产就顺产,产道的挤压让孩子努力。
婴儿能够得到的温暖、抚摸、爱和生理方面的关怀,获得满足,就会形成对他人信任的倾向。
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孩子在需要时得不到关怀,父母的冷淡、漠然或感情上拒绝,则会使孩子形成对他人怀疑的倾向
怀疑可能导致孩子以后发展中的不安全感、猜疑和与他人建立关系时的困难
这一阶段危机如果成功解决,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开朗、信任、活跃、安详,充满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相信自己的希望能够实现,富于理想,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
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不信任人、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胆小懦弱等。有些人一生中对他人都是疏远的和退缩的,不相信他人,对外界不信任。
婴儿前期教育意义
1.给予足够多的爱、关心、温暖、抚摸;
2.及时的回应生理需求。
不要怕“惯”,给再多的爱都不为过。
妈妈情绪平和,耐心陪伴,多陪点儿。
第二阶段(1.5-3岁): 自主感—羞耻感,意志品质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会爬、触摸、探索和自己做事的愿望,表现自控能力的增强。
控制大小便。不要急着纠正家长认为的错误,穿鞋子反着)
父母通过鼓励孩子尝试新本领来培养孩子自主的意识(鼓励创造)
不过,在孩子笨手笨脚的尝试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事故”(长大之后的趣事)
如果父母的嘲笑伤害了孩子,或一切包办代替对孩子过度保护,都可能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容易固着在这个阶段。
如果这一阶段自主性多于害羞、怀疑,危机得到成功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自我克制、果断、自律、有决心、遵纪守法、不怕困难;
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危机,则形成自我怀疑的人格特征。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意志薄弱、依附、敷衍、半途而废、犹豫不决等。
我 这个字出现,分化。边界清晰。
一、保护过度,包办代替。
孩子自觉性差、没有主见、依耐性强,潜能抑制、能力弱化、特别粘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羞怯
二、放任自流,太过纵容。
就没有规则,不讲卫生、浪费等生活习惯,不利于社会化。
三、过分严厉,限制太严。稍有差错就斥责、打骂。
让孩子有太多的挫败感 ,会形成孩子的双面人格:怀疑自己、谨小慎微、胆小、害羞;暴力待人。
用手和脚探索这个世界。尿裤子,吵一顿,一会儿又尿了。
谈规则,谈不拢,用消退不理睬他。爱他,又坚持规则。不要大声斥责,打骂。不然谨小慎微暴力对待。
可以从正向方面读上面一段话。
婴儿后期教育意义
1、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以获得自主意识;
如果不愿意尝试,不要逼孩子。
2、对笨手笨脚的行为不可嘲笑以免产生羞耻感;
(具体赞美,及时强化,行为单一,一段只强化一个行动)
3、给予支持但不可给予包办;
4、给予自由但不可缺失规则。
5、不可故意逗孩子,因为孩子也有尊严!(扒裤子,叫亲妈)
6、不可给孩子贴标签!
对于来访者也是一样。不想说也可以不说。咨询师如何看他。不认可,顾虑。像婴儿后期。
第三阶段(3-6岁):主动感—内疚感,目标品质
这一时期的儿童不只是简单的自控,他们开始表现出主动精神
通过游戏,儿童学习制定计划和执行任务这一阶段中,儿童通过模仿生活真实情景的游戏活动,学习社会技能和角色
如果父母总是严厉批评孩子,不让他们玩游戏,不鼓励他们提问,会让孩子认为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是件错事,产生内疚感
主题玩儿、游戏。语言敏感期,学英语熏陶。不要去只学知识的幼儿园。传统文化。
不能叫打回去,如果他可以他早打回去了。发生冲突,不要讲很多道理。这个时候需要角色扮演。展示。也不能过度扮演,容易欺负其他人了。
小孩儿下手没轻重。
幼儿教育的意义
1、培养主动进取的精神;
2、对孩子十万个为什么予以耐心;(养成读书的习惯,分房)
3、注重孩子和其它小伙伴的关系;
4、多鼓励积极参与游戏,少批评。
5、学会夸奖:夸具体细节不夸全部,夸努力不夸聪明!不要夸宝宝真棒,好宝宝!
第四阶段( 6-12岁):勤奋感—自卑感,能力品质
儿童的世界以极快的速度扩展到家庭以外
在学校,儿童开始学习那些社会认为重要的技能(找个好老师很重要)
如果儿童中因为自己富有成效的活动而得到赞扬,他们就会形成勤奋的倾向
如果儿童的努力总是被斥为幼稚和做得不到位,他们就会形成自卑的倾向
父母和家庭以外的成人起同等重要的作用
催眠,错过了孩子的年龄段,无论什么时候,对孩子好就行。
儿童期教育意义
1、在学习与活动中予以肯定,培养勤奋的习惯;
2、对于不是足够优秀的孩子少批评、多鼓励;
3、肯定孩子努力的态度;
4、多运用暗示的作用(罗森塔尔效应)。
有的人以为测验万能论。这样的背景下做的试验。随意给的名单。说这几个优秀有成就。
暗示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父母的嘴都是开过光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五阶段(12-18岁):角色同一性——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心理和身体的成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躯体和新的态度
必须把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自我感觉上整合起来,将自己各种矛盾的经历整合起来,形成同一的自我
无法形成这种角色认同的人会陷入角色混乱的痛苦,因为他们无法确定自己是谁,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身体心理快速成熟,发展出新的态度。我是谁,他们怎么看我,我该去哪里
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1、父母、教师应与其建立良好关系,做青少年 转变的有力支持;
2、转变态度;(尊重接纳温和)
3、帮助青少年开阔视野,早日达到自我同一。(少年维特之烦恼)
关系第一位,相信,当专家当英雄,不挑剔指责
第六阶段(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爱的品质
个体感到自己在生活中有亲近他人的需要(闺蜜,朋友,没有朋友感觉孤独)
亲近感即指“一种关心他人并与他们同甘共苦的能力”
确立了稳定的角色认同后,一个人便会准备与他人分享生活中的爱或深厚的友谊
如果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会陷入深深的孤独感,这种情况常常给以后阶段的发展带来困难(适当谈恋爱,没有到谈婚论嫁的阶段)
培养“爱人“的能力。大学里学会谈恋爱,经验能力
第七阶段(25-65岁):繁衍感—停滞感,关心品质
使人保持平衡的主要动力来自指导下一代的兴趣。如果没有孩子,希望繁衍生命延续
通过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孩子和关心后代体现出来。
人到中年要能够放眼整个社会,关心他人幸福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得繁衍感
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人将处于一种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和舒适的自我专注状态,生活停滞,人会感到痛苦,忧郁寡欢,不能自拔。(孩子是桥梁)
奋斗,照顾家庭,有儿子动力足
第八阶段(65岁以上):完善感—失望感 ,智慧贤明品质
一个人必须要能够抱着接受自己和满意的态度回顾一生
一生充实和对自己负责的人会有一种完满感,可以带着尊严面对衰老和死亡
如果带着遗憾看从前的生活,人会有失望感,背负痛心和懊悔,觉得生活中失去了很多机会,自己失败了,而一切重新开始晚矣。衰老和死亡的威胁便成了恐惧和消沉的根源。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理论,主要是以性为中心人格发展理论,所以也被称为性心理发展理论。主要分为5个阶段:
弗洛依德理论重点是在前三个阶段,它认为,一个成年人的性格心理都能在前6岁找到对应。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性格成年后都是在重复他在6岁前形成的行为或性格模式
咱们中国也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弗洛伊德更关注第三阶段——俄狄浦斯期。即“弑父恋母情结”和“弑母恋父情结”,相信这个已经广为流传,为大家所知人格发展理论了吧。
口欲期主要概括为三句话:
弗洛伊德后的精神分析主要是 客体关系心理学 。 它们非常注重研究自体和客体关系的,所谓自体和客体,按通俗话来说,就是自己喝自己想要指向的仁义外部世界,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泛指一切外部世界。
而客体早期最初的关系就是母亲。母亲与孩子建立的关系会内化到孩子内心深处,成为他性格结构。婴儿的一切人性都会通过这个最初的母婴关系展现。所以建立婴儿和母亲之间的良好关系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医院都提倡母乳喂养,提倡按照婴儿需求随时喂养,而非定时定刻的喂养。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有两个非常经典的心理现象。
先说固着。
一个人特别爱吃,可能就是固着在口欲期。当然你得分清楚满足食欲和满足口欲的差别。饿了就吃饭,这是食欲;而那种就是特别嘴馋就是口欲。如果是一名真正的吃货的话,会立马就懂得的。
再来说说退行。人格发展理论我在自己和朋友的人生经验里发现了很多现象印证。
比如,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在写文章时,一旦受挫,就特别想要吃东西。贾平凹就不止一次在文章中说,他写不下去的时候,就会跑到厨房看看有什么吃的;连岳也是,写了一会儿就想去冰箱里拿啤酒。很多脑力工作者抽烟也是这个道理。
写文章是一个高级状态,而在高级状态受挫时,就会下意识地退行到口欲期满足中,寻求安慰。
我有一个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初中同学,他现在美国,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思考,就喜欢撕嘴唇皮。有时撕出血了,他还是会不停的撕。
动物界也有这种现象。例如猫有“踏奶”的现象。就是将它的两只前爪搭在主人身上,以一种稳定的节奏按来按去,嘴里发出“呼噜”声。这是猫在小时候吃奶时,就需要用这种方式去挤妈妈的奶。
肛欲期主要两句话来表达:
1岁之前,婴儿吃的是妈妈的奶,粪便是不成形的。1岁之后,慢慢的断奶,大便成形,这是他的第一个的创造物,他能自己控制它。这一阶段主要是形成他的自主控制感的。
这个阶段很重要的讨论是该不该给孩子把尿。很多家长怕孩子尿裤子,会隔一段时间给孩子把尿,吹一声口哨,孩子就尿。
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肛欲期的大小便训练,有一个关键:到底是大人控制,大人说了算;还是孩子控制,孩子说了算。把尿,就是一种大人说了算,长大形成他律。而包尿片,由孩子自己自然发展控制大小便,长大更容易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关于第2点,在我个人的人生经验观察中,发现很多例子印证。
我姐小时候,家里人都要出去干活,没人看她,就把她一人锁在家里。有一天,我妈干活回来,发现我姐在玩粪便,手里抓的到处都是。我妈后来为这事经常内疚了很久,经常在家人的聊天中谈起。后来我出生时,我妈再难也坚决要带在身边,不让再发生这样的事。
长大之后,我发现我姐非常善于理财和赚钱。各种投资房产,收获不小,现在自然活的比较不错。相比自己,我是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如我姐。
经常便秘的人,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是抠门,吝啬的表现。不知道你们是否符合。
关于肛欲期第三点,负面情绪宣泄,常被心理学家视为排泄物的象征。孩子有时候尿床,就是在表达他们的不满。动物也是,野兽看你不顺眼时,就朝你撒了一泡尿。
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上,因为想赢得异性父母,可能会产生对同性父母产生竞争和嫉妒心。这是一个很经典的三角关系,是复杂关系的源头。
详细说,让孩子亲近异性父母,自然表达。当孩子对同性父母产生竞争和嫉妒时,不斥责压制,但也不让他们觉得他们赢了。
发展较好的孩子,会形成这样的感觉: 我可以尽情展现我的力量,也输的起。 我可以表达我的竞争欲,我也可以接受别人的竞争欲,我们可以PK。我可以展示我的力量,也可以接受我的失败,我还可以认同对方的强大。
坦率的讲,中国的孩子这方面确实没有建立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不如西方,从NBA和CBA对比就能看的出来。NBA赢球了,球员那种庆祝胜利的动作,那种展现竞争的野性,很让人感染,同时对手也非常尊重。而CBA赢球之后,庆祝动作很少,下意识的表现我是安全的,是无害的。不敢展现自己的力量,害怕竞争,害怕失败,我想可能和东方文化这种强大的超我有关。
这一阶段,一个人对异性的强烈欲望好像突然消失,反而表现得对同性更有兴趣。整天是男孩和男孩一起玩,女孩和女孩一起玩。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和同性合作的能力。
我记得那个阶段,如果整天和女孩子一起玩,会被男生嘲笑和瞧不起的。男女同桌时,还会画“三八线”。这都是潜伏期经典的心理。
我还记得我小学二年级,学校六一儿童节表演,我们班级音乐老师编导了一节目,男生和女生一对一做舞伴跳舞。老师选我的时候,我感觉天像塌下来了,走上刑场的感觉,就感觉和女孩跳舞是一件莫大羞辱的事。有非常大心理障碍,想下次训练的时候逃学。最后自己死活不肯跳,后来音乐老师非常不高兴,罚站了好几节音乐课。
现在反思,自己后来谈恋爱,和异性交往非常羞涩,放不开。包括工作后,和同龄异性同事相处也是比较有距离感。我想可能是自己那个内心小孩固着在这个阶段。
生殖期,正好对应着青春期。这一阶段,性第二特征开始逐渐成熟。身体和力量,都在急剧地向成年人发展,发展不好的话,很容易成“残酷青春”。
这个阶段最好的应对方式是提供一个抱持环境,能展现力量,也能懂得尊重别人。能竞争,能合作。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分为5阶段
另外有两个经典的心理学现象:固着和退行
弗洛伊德心理学派叫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在现代心理学知识大厦里面位置有点尴尬和微妙。有点像中医面对现代医学。里面有大量的论断是通过洞察大量案例得到的不可证伪的知识。也就是说它不是用那种可重复的实验,可以验证的知识。用严格的科学精神来验证它,它是科学么人格发展理论?它还真不敢说。所以它是一种以非科学的人类知识探索形式。
因为人类精神,世界上没有可靠的科学方法,要想认知人类深层的那些精神现象,只有靠大量临床观察,判断,自己总结一套学说。所以它说的结论到底是否正确,是否有道理,要保持一个审慎的态度。这么说,它相当于多了一个我们看待我们精神世界的角度。所以文章中举的个人经历的例,也许带有偏颇,不是很严格意义上的逻辑严谨。
但我个人认为,学习这些东西其实是一个觉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我不知道我不知的区域。探索过程中得到的洞察和结论,由各位自己判断。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什么?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如下。
一、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
这一阶段要解决的社会心理矛盾是信任对怀疑,大致发生在婴儿出生后的一年之内,此阶段婴儿的中心任务是接受照料。他们会对外界环境的可信任程度进行自我探索,并做出简单的判断。
婴儿通过自我探索如果获得了信任感,就会建立起积极乐观人格品质,进而才会敢于希望、敢于期望,反之则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信任感的建立主要是在接受父母的照料过程中完成的。
二、第二阶段:幼儿期(1.5-3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克服羞愧感,获得自主能力。如果不能帮助儿童顺利解决心理危机,例如父母惩罚或者保护儿童的方式不当,儿童就有可能感到害羞并产生怀疑。
反之则能获得较好的自制力和坚定的意志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建立也是发生在与父母的相处关系之中的。儿童在社会规范的习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获得方面,离不开父母的引导规范。
三、第三阶段:学前期(3-6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家庭关系中培养儿童主动探究的精神。如果儿童的这种精神得到肯定,就会获得自信心和责任心以及创造力,反之则会削减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动机和勇气。
四、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客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男女儿童在本阶段各自据守自己的疆界,并不断应用自己发展着的肌肉、知觉和身体技能以及增长的知识,竭尽所能去改善自我过程,以求能成功地解决社会所提出的挑战。
五、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
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混乱感,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六、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而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阶段延长到成人期,这是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说的一大特色。
七、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是成年那女女已必须考虑使新的一代获得关怀和满意的发展。
八、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死亡)。
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以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人格发展理论有哪些阶段?
(1)口腔期(the oral stage,0~1 岁),性本能通过口腔活动得到满足,如咀嚼、吸吮或咬东西。若母亲对婴儿的口腔活动不加限制,儿童长大后的性格将倾向于开放、慷慨及乐观;若其口腔需要受到挫折,则未来性格发展可能偏向悲观、依赖和退缩。可见,弗洛伊德认为早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发展会有长期的影响。
(2)肛门期(the anal stage,1~3岁),随着括约肌的逐渐成熟,婴儿获得了依照自己的意愿大小便的能力。按自己的意志大小便是满足婴儿性本能的最主要的方式。但这一时期也正是成人对婴儿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时期,要求婴儿在找到适当的场所之前必须忍住排泄的欲望,这与婴儿的本能产生了冲突。弗洛伊德认为母亲在训练婴儿大小便时的情绪气氛对其未来人格发展影响重大。过分严格的训练可能会形成顽固、吝啬的性格;而过于宽松又可能形成浪费的习性。
(3)性器期(the phallic stage,3~6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性器官成为全身最敏感的部位,儿童常以抚摸性器官获得快感。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都会产生想与异性父母有性爱关系的欲望,即所谓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会通过儿童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吸取他们的行为、态度和特质进而发展出相应的性别角色而获得解决。
(4)潜伏期(the latency stage,6~11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性本能是相当安静的,有关性的和侵犯的幻想大部分都潜伏起来,埋藏在无意识当中。性器期时性的创伤已被遗忘,一切危险的冲动和幻想都潜伏起来,儿童不再受到它们的干扰。儿童可以自由地将能量消耗在为社会所接受的具体活动当中去,如运动、游戏和智力活动等。
(5)两性期(the genital stage,也称青春期),一般女孩于11岁开始,男孩于13岁开始。随着生殖系统逐渐成熟,性荷尔蒙分泌的增多,性本能复苏,其目的是经由两性关系实现生育。这一时期的心理能量主要投注在形成友谊、生涯准备、示爱及结婚等活动中,以完成生儿育女的终极目标,使成熟的性本能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