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佛字有几个读音
佛字有四个读音,分别是fó、fú、bì、bó。
佛,fo,从人从弗。人表意,表示看不清楚;弗(fu)表声,有"不正而使其正义“之义。佛,浮屠也,后简化成一个字“佛”。
扩展资料
字义解释
fú
基本字义
1.〔仿~〕见“仿”。
仿佛:⑴副词,似乎;好像。例:他干起活来仿佛不知道什么是疲倦。⑵动词,像;类似。
2.古同“拂”,违背,违反
佛戾:动词,违反违背。
3.《佛光大辞典》:佛为仙人中之最尊者,又称大仙,或金仙。
详细字义
〈动〉 1.通“拂”。违背 [violate] ,戾也。或作拂。——《集韵》
4.见不明也
王夫之《说文广义》:佛,见不明也,读与“拂”同,义亦相通。见不明,则必相违戾。礼记“献鸟者佛其首”,谓拂戾之也。或读如“弼”,大抵与“拂”互用。浮屠氏译为“觉也”,为其师之尊称,则见性不明而拂人之理,已自暴之矣。汤义仍谓一部语录止一翻字法门,盖见及此。
bì
基本字义
1.见"佛肸"﹑"佛狸"。
2.通"弼"。辅助。《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郑玄笺:"佛,辅也。"陆德明释文:"郑音弼。"马瑞辰通释:"古'弼'字其音均与'佛'近,故'弼'可借作'佛'也。"一说,佛训为"大"。《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毛传:"佛,大也。"参阅清钱大昕《潜研堂集.答问》。
3.《论语》:“佛肸召见孔子欲往”,应读bì;
fó
浮屠在中国的简称,指的是印度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
佛像
佛号或佛经
南无阿弥陀佛
bó
《庄子》:“我拂然而怒”、《荀子》:“怫然平世之俗起焉”,应读bó
佛是多音字吗
佛是多音字,但“乐山大佛”应标注为“LESHANDAFO”。
佛念fú时有两个释义:ˊ 一个是通假字,古同“拂”,违背,违反,佛戾;另一个和仿一起构成一个连绵词,意为好像。
很显然“佛”念“fú”时并没有佛陀的意思,所以说“乐山大佛”应标注为“LESHANDAFO”。
扩展资料
佛fó〈名〉
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梵文 Buddha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
“佛”是一个多音字,怎样对“佛”进行组词?
佛字有四个读音,fó 、fú、bì和bó
1、佛教[fó jiào]
也叫释教。世界三 大宗教之一。相传公元前6—前5世纪时由释迦牟尼所创立。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虽主张“众生平 等,皆可成佛”,但又说“有生皆苦”,而把解脱痛苦的希望寄托于消极的“涅槃”(意为寂灭)境界。流传于亚洲...
2、佛像[fó xiàng]
佛陀的像。
3、佛经[fó jīng]
泛指一切佛教典 籍。内容包括经(教义)、律(戒律)、论(论述或注释),合称三藏。
4、佛手[fó shǒu]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枸橼(jǔyuán)的变种,叶子长椭圆形,花上部白色,下部紫红色。果实黄色,基部圆形。上部分裂,像手指,有香气,可供观赏,也可入药。
5、佛子[fó zǐ]
菩萨的通称。《十住毗婆沙论·入初地品》:“诸佛子者,诸佛真实子诸菩萨是,是故菩萨名为佛子。”南朝 齐 王琰《冥祥记·石长和》:“道之两边棘刺,森然如鹰爪。见人甚众,羣足棘中,身体伤裂,地皆流血。见 长和 独行平道,俱叹息曰:‘佛子独行大道中。’”元 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此山非比别山阿,青黛染成千块玉,云霞粧就万堆螺。只除佛子神仙纔可到,怎许游人容易得攀摩?”
6、佛狸[bì lí]
北魏 拓跋焘(太武帝)的小字。《宋书·索虏传》:“嗣 死,谥曰 明元皇帝,子 焘 字 佛貍 代立。”宋 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 佛貍 愁。”
7、佛泥[bó ní]
古国名。在今 加里曼丹岛 北部 文莱 一带。宋 太平兴国 二年始朝贡于 宋。也写作“渤泥”。宋 赵汝适《诸蕃志·渤泥国》:“商贾日以中国饮食献其王,故舟往 佛泥,必挟善庖者一二辈与俱。”参阅《宋史·外国传五·勃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