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素位而行
- 2、素位而行,至诚无息什么意思?
- 3、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 什么意思
- 4、素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的意思
- 5、“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是什么意思?
- 6、素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
成语“素位而行”乃出自此处。意思是说君子只安于其位,尽其本分,不愿在此以外而有所为之。明白了这个道理,则无论处于富贵、贫贱、夷狄、患难,都能安然自得。“素位”,平素之状,本来之态。君子能安于原来的状态,安分守己,无入而不自得。“无入”即无处。
之前对儒家的中庸之道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儒家过于默守陈规,囿于“絜矩之道”,乃至于“存天理,灭人欲”更有灭绝人性之嫌,甚至于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做孔子愚民的主张。如今认真研读《大学》《中庸》,发现是自己不学无术的缘故。
任何一种思想、一个哲学体系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这也不符合道。孔子亦然。孔子其实是在构建一个理想国,在理想国的框架下,君王富有德行,爱民如子,所作所为合乎天道。君王是遵照天命来管理臣民的,所以臣民自当安于本分,自得其乐,尊重君王就是顺应天命,那么天下即可大治。所以,儒家提倡的“絜矩之道”、“素位而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不难理解了。
孔子的理想国,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就是按照周朝贤王的标准执行即可。“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所以孔子述而不作,尽信古人,这里的古人自然就是尧舜和文武。
然而尧舜年代久远,无法考究,甚至没有可供参考的文字依据。而三代之中的夏朝和商朝,尽管距离周朝最近,也有贤明的天子和“克配上帝”之道,但孔子说:“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也就是说,尽管夏礼在杞地、商礼在宋国依然有所保存,但因为硕果仅存,不足以验证其推行的儒道的正确性,所以至今仍沿用的周礼成为不二之选,“今用之,吾从之。”
而周朝的贤王之中,孔子推崇备至的当属文王、武王和周公。《诗经》和四书中的君子形象也多以文王为标准:“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说的也是文王。对文王,孔子既赞美又羡慕:“无忧者,其惟文王乎!”因为文王“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还有周公这样的贤臣辅佐武王,“成文武之德”、“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简直是十全十美,人生的大赢家!
所以,孔子推行的儒家之道几乎是照搬文武二王作为标准版本。一来以当朝的先王为偶像,不会犯下政治错误;二来文武之道向来为人称颂,值得后人推崇。
文武之道得见于《尚书》。尚书即上古之书,是周朝以前君王执政治世的公文集。《大学》引用的《康诰》、《大甲》、《帝典》均是《尚书》中的内容。其中《康诰》乃周公所述,康叔记之,并以周成王的口吻向天下百姓颁布。成王乃武王之子,其颁行的《康诰》强调以德服众,以德治民,可见其继承和发扬了文武之风,顺乎民意,顺应天命。故有“克明俊德”、“天之明命”之说。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说的就是文王上应天命,品德纯美;文王德业泽被后代,后代当遵其遗教,发扬光大。对此,《中庸》也发表了感慨:“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王也,纯亦不已。”文王之所以是文王,完全是因为他具有永无止境的纯美品德啊!
同时,按照周朝贤王的标准,既是对今后君王的要求,也是对欲成为君子之民众的要求,而成不了君子的百姓,那就只好“由之而不可知之”了,照着做就行了,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从这一点来看,孔子的思想还是比较公平合理的。
素位而行,至诚无息什么意思?
极端的真诚是没有止息的素位而行什么意思,而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
这句话出自《中庸》第26章素位而行什么意思:“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译文:极端的真诚是没有止息的,而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的长久素位而行什么意思了就会显露出来了,显露出来后就会悠远留长,悠远留长的就会广博深厚,而广博深厚的最终就会高大光明。因为广博深厚所以是承载万物的;因为高大光明所以是覆盖万物的;因为悠远留长所以是生成万物的。广博深厚是可以与地相比的,高大光明是可以与天相比的,而悠远留长则是永无止境的。如果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那么不显示的也会明显了,而不变动的也会有所改变化了,即使无所作为也会是有所成就的。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 什么意思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的意思是遇到事情不逃避,有义务去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责任,安心当下所处的地位,过简约自然的生活。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是现代国学大师汤用彤之父汤霖传下的汤氏家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则是一种大道至简的修身方法,指安心当下所处的地位,过简约自然的生活,并努力做好自身应做之事。
如此才能无欲则刚、各得其所、无所羁绊、无所不适、无所不安。汤霖传下的这种家风,表现了“士”之担当与儒家气概,深刻影响了汤用彤和汤一介一生的立身行事。
扩展资料
汤氏家训主旨:
汤门乃书香世家,汤霖(号颐园)是其家风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因支持变法而罢官后,创办新式学堂,弟子成材甚众。1911年6月,汤霖子弟为其庆贺61寿辰,画家吴本钧绘《颐园老人生日宴游图》纪此盛况。汤霖为之题跋,字字珠玑,凝铸了汤氏家训门风的精神内核。
汤霖题跋自述平生志业,融会国学精义的为学大要,凸显出其做人处世之宗旨,为汤氏家风奠定了基调。“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为全篇文眼,可谓中国传统士人的风骨。“事不避难”与“义不逃责”连用,强调面对困难,只要合乎道义,就不要推诿逃避,职责所在应当仁不让。
素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的意思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的意思是君子安于他现在所处的地位,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超越自己的本分,并不企求本分以外的事情,不越俎代庖。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是什么意思?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语出《中庸》,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安于所处的地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愿超越自己的本分。
做好本分的事,是改善自身环境成功概率最好的方法。一个有智慧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环境。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地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只有做好自己本分,才能游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扩展资料: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所阐述的道理与《大学》中的“知其所止。即为安守本分,也为安分守己。”(翻译: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差不多。
普通人来说,本分各有不同,例如:老师本分就是教好学生、学生的本分就是学好知识、商人的本分就是良心经商。
素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中庸》说:君子素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位而行的意思是,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并努力做好应当做的事情。不愿乎其外,愿,是羡慕,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看看自己的位置,做该做的事,不羡慕别人。所以君子能随遇而安心,素位而行事。
羡慕别人是大毛病。因为我们常说的羡慕嫉妒恨,是从羡慕开始。
有一种说法是:当官的不能羡慕商人有钱,经商的不能羡慕官员有权,当官的羡慕商人有钱,就会贪腐,经商的羡慕官员有权就会攀附权贵,走捷径,影响社会公正,两者走到最后,结局都是毁灭,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羡慕别人。
我们普通人呢,每一个人都对自己所处位置的不满,老是觉得自己的不赚钱,别人的赚钱,老觉得自己的东西不满意,羡慕别人手里的东西。然后就邯郸学步,迷失了自我。
人人都想改变命运,但改变命运不是今天该做的事情不做老想着另外做点什么,而是首先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