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KTV免费预定 2022-12-23 9

本文目录一览: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永定门箭楼、永定门城楼、天桥、正阳桥坊、正阳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等多个建筑。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

北京中轴线是一套完整的故事体系,通过中轴线,能够了解中国人如何通过规划布局来表达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的认识。

北京中轴线的起源

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是什么?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等。

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

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清代的北京中轴线

清代北京城完全承袭了明代的中轴线,没有变动,但经过精雕细琢,进一步完美。经过明末的战争,皇宫中的建筑受到很大破坏。清代定都北京后,全面修缮了皇宫和城楼。如清顺治八年(1651)重新修建了天安门城楼,将原承天门正式改为天安门,将北安门改为地安门。

清初重修了三大殿,将明末的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奠定了“内和外安”的文化定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永定门,不仅提升了它的规制,还增建了箭楼,使中轴线起点更加宏伟、突出。

清代对景山的修建是对中轴线的重要贡献。清顺治十三年(1655),将明代的万岁山正式改名景山。不仅寓意观景之山,还有更深的含义,景由“日”与“京”组成,寓意“日下的京城”,“日”代表皇帝,即皇帝所居之所。

后来又对山前、山后、山峰都进行了精雕细琢。山前修建了绮望楼,山后修了寿皇殿,都在中轴线上。而在山上对称地修了五座亭子,最高处的亭子名万春亭(观妙、周赏、万春、富览、揖芳)居于中峰中轴线上,方形,三重檐,四角攥尖顶。整齐对称排列的五座亭子更突出了中轴线的作用。将中轴线的完美推向高峰。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北京中轴线变迁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哪些?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永定门箭楼(1957年拆除)、永定门城楼(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桥(1934年拆除)、正阳桥坊(五牌楼)、正阳门(前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4年拆除)。

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顺贞门、神武门、北上门(1956年拆除)、景山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1954年拆除)、万宁桥、鼓楼和钟楼。

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很多建筑都建筑在对称轴上,称为中轴线。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

简述北京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

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

1、永定门

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远安定”之意。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

永定门瓮城城墙于1950年开始被陆续拆除,1957年以妨碍交通和已是危楼为名,永定门城楼和箭楼遭到拆毁。2004年北京永定门城楼复建,其中瓮城和箭楼尚未修建,成为北京城第一座复建的城门。

2、正阳门

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边。

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城楼上有北京民俗展览馆。

3、中华门

中华门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门,原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

此门曾是明清两朝的国门象征,平常日子不得开启。1976年,在原址修建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了毛泽东纪念堂。中华门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

4、天安门

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

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

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5、端门

端门(Duanmen)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代紫禁城的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门,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

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行,城楼下的御道两侧,仪仗种类纷呈,数量庞大,队伍宏伟,从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门(明代称承天门),长达两华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中轴线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