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走之底有几笔画
“走”字旁笔画是:7
读音:zǒu
释义:
1.行:~路。~步。
2.往来:~亲戚。
3.移动:~向(延伸的方向)。~笔(很快地写)。钟表不~了。
4.往来运送:~信。~私。
5.离去:~开。刚~。出~。
6.经过:~账。~内线。~后门。
7.透漏出去,超越范围:~气(漏气)。
8.失去原样:~形。~样。
9.古代指奔跑:~马。不胫而~。
10.仆人,“我”的谦辞:牛马~(当牛作马的仆人,如“太史公~~~。”)。
部首:走
结构:上下结构
近义词:行、动
组词:
1.离弦走板[lí xián zǒu bǎn]:比喻说话或做事偏离公认的准则。
2.逆坂走丸[nì bǎn zǒu wán]:逆着斜坡滚丸。比喻事情难于办到。
3.横行直走[héng xíng zhí zǒu]:任意奔走,毫无顾忌。
4.奔走之友[bēn zǒu zhī yǒu]: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
5.奔走如市[bēn zǒu rú shì]: 走:跑。市:集市。形容为某种目的而奔忙、活动的人很多。
“走”字出自:
1.渔者走渊,木者走山。——《淮南子》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唐·杜牧《阿房宫赋》
3.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4.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晁错《论贵粟疏》
5.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
6.若蝉之走明火也。——《吕氏春秋》
7.走诉行御史台。——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走字底几笔
“走字底”(辶)俗称“走之旁”走之底是几画,简称“走之儿”。共3笔。
它走之底是几画的笔画是按照楷书手写计算的。楷书写法:
笔画是:点(丶)、横折折撇(㇋)、捺(㇏)。
走字底的笔顺
走字底「辶」是由3画组成,分别是:侧点、横折折撇、平捺。
走字底的字和走路、发生一段地理位置上的位移有关系。走字底用作偏旁、也可以写作“辶”,简称“走之”。
辶,读音为chuò,实际上并非源于“走”或“之”,而是源于“辵”(chuò)。“辵”是走走停停的意思〔篆文从彳(chì)止〕。归入辵部的字多于此有关,如“进”“退”等。
根据现代汉语字典统计,带有走字底「辶」偏旁部首的汉字多达218个,由此可见走字底「辶」在汉字书写中是较为常见的。
走之底「辶」的书写方法
侧点:走字底「辶」的侧点和我们上一期讲过的宝盖头的右点是相似的,这种侧点的斜卧笔法都是源自永字八法的笔法精髓。书写侧点时毛笔要露出笔尖,中锋逐渐向右下方侧压,直至粗笔,再向右下方略微扭转笔锋,渐行渐提,出现收尖,然后果断逆锋收笔,侧点的“鸟之翻然侧下”便油然而生。
横折折撇:要笔尖斜切,露锋起笔,向右上(20~30°)行笔写出短横后,向右下按压、顿笔,再向左下折笔,渐行渐细,第一折笔的长度应与短横相当,且行至末端后向右下写出第二折笔,两折笔间要圆润过度,写出纤细、丝带,不要变换笔锋,第二折笔略长,渐行渐浓,行至右下角后圆润过度再向左下角撇出,渐行渐细,直接撇向下一笔“平捺”。
平捺:在永字八法中,捺笔又称为磔笔,磔的本义是古人用快刀劈祭祀用的肉品,用它来比喻书法笔法,则给人一种锋利、急促、蓄势强劲之意。书写平捺时:要逆锋轻落,略微向左回笔后右出,渐行渐重,要一波三折,沉着有力,笔锋自然,末尾要略带仰势,写出刀锋后果断收笔。
走之底是几笔
3笔 点,横折折撇,捺
辶
chuò
ㄔㄨㄛˋ
同“辵”。用作偏旁。俗称“走之旁”,简称“走之”。
郑码:WAAA,U:8FB6,GBK:E5C1
笔画数:3,部首:辶,笔顺编号:454
字典上的部首查字法,三画里肯定能找到
“走”字底是几画?
笔画数走之底是几画:3
拼音走之底是几画:chuò
基本解释:用作偏旁走之底是几画,俗称“走之旁”走之底是几画,简称“走之”。
部首为辶走之底是几画的字有:
迁
拼音:qiān
变迁,迁就
过
拼音:guò
过度,过奖
返
拼音:fǎn
往返,返航
迷
拼音:mí
迷信,迷糊
途
拼音:tú
路途,途径
道
拼音:dào
道理,道德
送
拼音:sòng
送信,送审
逸
拼音:yì
逃跑,逃逸。
参考资料
在线新华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