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秦武公的介绍
- 2、历史上的秦武公,为秦朝发展做了哪些贡献?
- 3、话说秦国早期历史,秦襄公、秦武公、秦穆公有何功绩?
- 4、少年英雄秦武公是如何诛权臣拓疆土,力促秦国崛起的?
- 5、开创秦国新局面的少年秦武公,都有哪些传奇事迹?
秦武公的介绍
秦武公(?―前678年),嬴姓,赵氏1,名不详,秦宪公(秦宁公)长子,母鲁姬子,秦出子和秦德公的哥哥,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97年—前678年在位。秦武公初立太子。秦宪公死后,弗忌等三庶长另立秦出子为秦国国君。后秦出子被弗忌等杀,他才得以即位。诛弗忌等三族,集大权于王室。秦武公在位时,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次年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秦武公死后葬于平阳,首开活人殉葬制度之风,陪葬的人多达六十六人。传位于同母弟秦德公。
历史上的秦武公,为秦朝发展做了哪些贡献?
秦武公在历史上属于是比较好战的,把秦国的地盘扩展到了关中渭水地区,为秦国以后的强大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他的好战使得秦军的战斗力非常强,远胜其他国家。还有就是他提倡多生,增加秦国人口。
话说秦国早期历史,秦襄公、秦武公、秦穆公有何功绩?
秦始皇嬴政之所以能够一扫六国统一天下秦武公,不仅仅是因为他本人秦武公的雄才大略,其最初还是依靠他的先辈们努力的成果。多少代秦国国君的奋斗为秦始皇打下秦武公了良好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秦襄公,秦武公,秦穆公三位秦国国君。秦襄公的时候,当时在位的是周平王。周平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开始出现秦武公了问题。当时周平王为了巩固统治,笼络秦襄公,将秦国升级为诸侯国。这是对于秦国来说这是一个质的变化,虽然在当时如果按照国力来划分等级的话,秦国是属于比较弱的国家,但是毕竟有了诸侯国的名义,所以秦襄公可以大肆的扩展国土和补充兵力。秦襄公在位期间,秦国不断对外讨伐,从而秦国的军队就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大大了加强了秦国的国力,这是秦国中兴的开始。秦武公是秦襄公的曾孙子。秦武公,从他的谥号我们就可以看到秦武公是怎样的人(“武”是指能争善战)。秦武公在位期间,不断的东征西讨,向东他打到了华山脚下,向西则是征服了许多的少数部落,秦襄公打下了大半的关中地区。并且秦武公是一个非常强权的君王,在他在位期间,他大大的加强了秦国军王的权利,为秦穆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秦穆公在位期间总共有38年,在他在位期间,秦国称霸的整个西方地区,当时秦国的国力是秦国有史以来的巅峰,在那个时候,秦国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一等大国,可以和同时期的晋国,楚国一较高下。只不过可惜的是在秦穆公之后,秦国的国力又慢慢的下降,直到他的14世孙秦孝公继位。采用了商鞅进行变法。秦国的国力才陡然变强成为当时的霸主。正是有着这些先辈们的不懈努力,秦始皇才能够统一六国。成为人们口中的始皇帝。
少年英雄秦武公是如何诛权臣拓疆土,力促秦国崛起的?
嬴秦族起源于东海之滨,历经坎坷,几多离散,最终落脚于西域的一支因势而变,不断壮大,至秦襄公时被赏宅受国,开启了秦国发展的新征程。秦武公这位少年君王在秦国发展的关键时期,铲除权臣,开疆拓土,设立县治,确立了秦国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正确方向,为秦国的崛起和兴盛做出了卓越贡献。
秦武公登大位时秦国内忧外患。从国内形势看,权臣当道,政局动荡。秦武公之父秦宪公,娶王姬,生武公和德公,娶鲁姬子生出子。王姬是周王之女,鲁姬子是鲁君之女,王姬的地位高于鲁姬子。宪公二十二岁时英年早逝,留下了武公、德公、出子三位未成年的儿子。宪公生前立长子武公为太子,但此时朝政被大庶长费忌、威垒、三父所把持,为了控制政局,他们废长立幼、废嫡立庶,立年仅五岁的出子为君。此时,武公也不过七八岁。
在秦国奴隶制国家机构中,设立最早、最重要的,也是秦国所特有的官职,就是大庶长。庶长是秦国建立不久就出现的一个官职,原为武官,因秦国在不断同外部进行武装斗争中扩展的领土和生活在其领土上的庶民,需要有统兵的武官管理,故称“庶长”。由于庶长既统兵,又负责地方统治,逐渐成为除国君以外权力最大的官员,有的庶长竟能废立国君,在秦国政治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大庶长费忌、威垒、三父三人竟可以废掉原立的太子,另立出子为国君的原因。
费忌、威垒、三父权势炙手可热,六年之后,三位权臣再次翻云覆雨,“令人贼杀出子……复立故太子武公”,即庶长费忌、威垒和三父三人,率领刺客在鄙衍刺杀了出子,葬在衙县,武公登位。权臣废立国君于股掌之中,还想以武公为傀儡,继续把持朝政。出子被杀时只有十岁。武公虽登大位,但他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十分令人忧心。
从外部形势看,秦与戎狄斗争的任务仍很艰巨。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后,太子宜臼被诸侯立为天子,这就是周平王。周平王继位后,在周王畿和关中地区的戎狄势力依然猖獗,周平王被迫东迁国都至雒邑。秦襄公因率秦兵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赐秦以岐西之地,并允许秦与其他诸侯通聘享之礼,从此秦始立国。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时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秦人虽曾伐戎至岐,但秦襄公也死在这次东征中,继位的秦文公又退回到西垂故地,直到秦文公十六年,秦人给丰王以有力打击,才真正控制了岐以西地区。然而,在以后的五十年中,秦的领地仅仅维持在这个范围之内,开疆拓土乏力,且领地之内有许多戎狄族据点。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死后,由秦宪公继位。面对秦内与戎狄杂处、外受戎狄包围的局面,宪公二年(公元前714年),秦将国都由汧渭之会迁徙至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使国都距前线更近,以利于主动向戎人进攻。宪公三年(公元前713年),秦发兵进攻荡社,大获全胜,占领其邑,亳王逃往西域,使秦国的势力得到了较大扩张。
灭掉荡社后,在黄河以西至渭水流域上游,还有不少股戎人据点,如在秦的东方,有彭戏氏居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其势力自洛水西岸达于华山脚下。在秦国的西方有邽、冀戎,邽戎据今甘肃天水南,冀戎在今甘肃甘谷南。再向西北更有数不清的的大小股戎人。就在秦国国都附近,还有一个戎人的据点——小虢。秦国要巩固已有领土乃至继续拓土,就必须不断向戎族势力进攻。不攻灭这些戎族据点,秦国难以发展,还有可能被其蚕食。
秦武公一箭双雕展雄风。武公即位后的最大隐忧就是强大的公族擅权,不除掉权臣费忌、威垒、三父,不仅自己难以施政,而且亦有性命之忧。不甘蛰伏为人傀儡而又势单力薄的武公在处理内外关系上透出了睿智英武之气。武公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697年),亲自率军征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使秦国向东的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这是一箭双雕之举:一方面,征伐彭戏氏明确了秦国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就是要全面占据富庶的关中平原,以图王霸之业。另一方面,武公通过亲自策划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熟悉掌握政治军事资源,为铲除权臣集团做周密的准备。
权臣费忌、威垒、三父最大的忌讳,恐怕就是君王掌控军队。作为一国之君,如果有军队的绝对支持,君王就是刀俎,而所谓的权臣只能是鱼肉。因此,权臣对君王与军队的联系是格外敏感和严加防范的。史书并没有记载秦武公率军东征的计划,是如何获得权臣信任和支持的,但秦武公能够把自己铲除权臣的意图寓于三年东征之中,而且还获得了权臣的信任和支持,足见秦武公无愧为英雄少年、政治尤物。
三年后,还未弱冠的秦武公掌控了军队,在朝野上下也有了较高威望,遂“诛三父等而夷三族”,为出子复仇,彻底铲除了权臣集团,使权力重新集中于王室,加强了中央集权。秦武公诛权臣后,巩固领地、开疆拓土、改革政制,放开手脚施展自己的才干,对秦国称霸西域乃至最终统一天下具有深远意义。
开创秦国新局面的少年秦武公,都有哪些传奇事迹?
自公元前900年,周孝王封非子于秦邑,秦为附庸立国后,至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降刘邦,秦亡,秦国历经38君695年。在秦国的历史上有为之君辈出,后人津津乐道于秦襄公、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内政外交、开疆拓土的历史功绩,却鲜有人知道秦武公对秦国的生存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秦武公是秦宪公之子、出子之兄,即位时不过15岁,在位20年(公元前697—前678年)。秦武公这位少年君王在秦国发展的关键时期,铲除权臣,开疆拓土,设立县治,确立了秦国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正确方向,为秦国的崛起和兴盛做出了卓越贡献。
秦武公登大位时,秦国权臣控制国政,翻云覆雨,武公处境险恶。秦武公之父秦宪公,娶王姬,生武公和德公,娶鲁姬子生出子。王姬是周王之女,鲁姬子是鲁君之女,王姬的地位高于鲁姬子。宪公二十二岁时英年早逝,留下了武公、德公、出子三位未成年的儿子。宪公生前立长子武公为太子,但此时朝政被大庶长费忌、威垒、三父所把持,为了控制政局,他们废长立幼、废嫡立庶,立年仅五岁的出子为君。此时,武公也不过七八岁。
在秦国奴隶制国家机构中,设立最早、最重要的,也是秦国所特有的官职,就是大庶长。庶长是秦国建立不久就出现的一个官职,原为武官,因秦国在不断同外部进行武装斗争中扩展的领土和生活在其领土上的庶民,需要有统兵的武官管理,故称“庶长”。由于庶长既统兵,又负责地方统治,逐渐成为除国君以外权力最大的官员,有的庶长竟能废立国君,在秦国政治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大庶长费忌、威垒、三父三人竟可以废掉原立的太子,另立出子为国君的原因。
费忌、威垒、三父权势炙手可热,六年之后,三位权臣再次翻云覆雨,“令人贼杀出子……复立故太子武公”,即庶长费忌、威垒和三父三人,率领刺客在鄙衍刺杀了出子,出子死时只有十岁,葬在衙县,武公登位。权臣废立国君于股掌之中,还想以武公为傀儡,继续把持朝政。少年武公虽登大位,但他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十分令人忧心。
秦武公睿智英武,铲除权臣,开疆拓土,一展雄风。武公即位后的最大隐忧就是强大的公族擅权,不除掉权臣费忌、威垒、三父,不仅自己难以施政,而且亦有性命之忧。不甘蛰伏为人傀儡而又势单力薄的武公在处理内外关系上透出了睿智英武之气。武公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697年),亲自率军征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使秦国向东的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这是一箭双雕之举:一方面,征伐彭戏氏明确了秦国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就是要全面占据富庶的关中平原,以图王霸之业。另一方面,武公通过亲自策划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掌握政治军事资源,为铲除权臣集团做周密的准备。
权臣费忌、威垒、三父最大的忌讳,恐怕就是君王掌控军队。作为一国之君,如果有军队的绝对支持,君王就是刀俎,而所谓的权臣只能是鱼肉。因此,权臣对君王与军队的联系是格外敏感和严加防范的。史书并没有记载秦武公率军东征的计划,是如何获得权臣信任和支持的,但秦武公能够把自己铲除权臣的意图寓于三年东征之中,而且还获得了权臣的信任和支持,足见秦武公无愧为英雄少年、政治尤物。
三年后,还未弱冠的秦武公掌控了军队,在朝野上下也有了较高威望,遂“诛三父等而夷三族”,为出子复仇,彻底铲除了权臣集团,使权力重新集中于王室,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武公施展才干和秦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秦武公巩固领地,开疆拓土,建立县制,为秦国称霸西域乃至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秦武公之父秦宪公即位时,秦内与戎狄杂处、外受戎狄包围。宪公二年(公元前714年),秦将国都由汧渭之会迁徙至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使国都距前线更近,以利于主动向戎人进攻。宪公三年(公元前713年),秦发兵进攻荡社,大获全胜,占领其邑,亳王逃往西域,使秦国的势力得到了较大扩张。
灭掉荡社后,在黄河以西至渭水流域上游,还有不少股戎人据点,如在秦的东方,有彭戏氏居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其势力自洛水西岸达于华山脚下。在秦国的西方有邽、冀戎,邽戎据今甘肃天水南,冀戎在今甘肃甘谷南。再向西北更有数不清的的大小股戎人。就在秦国国都附近,还有一个戎人的据点——小虢。秦国要巩固已有领土乃至继续拓土,就必须不断向戎族势力进攻。不攻灭这些戎族据点,秦国难以发展,还有可能被其蚕食。
秦武公率军征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即向东拓展关中战略基本盘的同时,不忘持续巩固西方的陇右战略大后方。陇右是秦国发家之地和传统势力范围。在秦国主要经营关中期间,西戎诸部不断扩大势力,屡生事端。于是,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伐邽、冀戎,初县之”。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设置县治的最早记载。邽、冀两地位于现在的甘肃天水,都是陇右重地,秦武公不仅征伐两地戎族,还在两地置县,将其直接收归政府的管理之下。
武公富于改革精神,在秦国坚定不移推行县治。武公之前,各国对于征伐新得之地,要么保留其原有政治结构,允许其以“自治”方式继续存在;要么消灭其原有的政治结构,分赏给高级臣属作为封邑。这两种方式都不是武公的选项,他消灭戎族势力后,在这些地方设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县,原意为“悬”,即“系而有所属”,也就是在距国都较远的地方设立军事、行政统一的组织,即边境的邑,这是县的最初意义。
秦“伐邽、冀戎”的第二年,也就是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初县杜、郑”。邽、冀地处陇右是“新地”,杜、郑地处关中,是“熟地”。由此可见,秦武公不仅对“新地”采取县制,而且对经营多时的“熟地”也转而采取县制,大胆改革治理模式,巩固制度成果。武公首创县治,对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对于从宏观和整体上管理和调配人、财、物资源,对于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要事,具有重大意义。
在杜、郑设县的同一年,秦又灭小虢(陕西宝鸡市太白县)。消灭小虢后,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整个关中的渭水流域,基本上为秦国所控制。
武公实行的县治为后世所承袭。战国初期,随着领地的变化,秦国不断增置县,如公元前456年就设频阳县,公元前389年又在陕设县。到秦献公时,又集中地设了数县,如公元前379年把蒲、蓝田、善明氏改建为县,公元前374年在栎阳设县,当时栎阳是秦国首都,在首都设县具有特殊意义,说明秦惩以周弊,下决心废除诸侯分封制,实行县制,这为秦并天下后推行郡县制,实行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作了准备。之后,公元前350年(孝公十二年),秦初聚小邑为县,公元前349年(孝公十三年),秦初在县设秩、吏,县制在全国普遍推行。秦灭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三十六郡。
秦武公汲取历史教训,坚持“国赖长君”的思想,使其后几代国君兄终弟及,保证了秦国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秦国地处西域边陲,与戎狄杂处,受周文化和封建思想影响不深,武公又两经废立,深知“国赖长君”的道理。武公在位二十年,去世时立其弟德公继位,而武公之子名白,受封平阳。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先祖就是公子白,他传承武公敢为人先的精神,勇猛精进,续展先祖之雄风,为秦国一统天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德公时秦国领地已经十分巩固,秦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因为无论是汧渭之会,还是平阳,都在周原之下的河谷地区,这里回旋余地小,不利于向东西发展。而都雍位于韦河上游的雍水附近,这里是周原最富庶的地区。尤其重要的是,雍又位于地势较高的周原,为陇山以东的门户,无论是向东发展,还是防御西方的戎人,地理位置都是十分有利的。秦都雍后,开始在这里建筑规模宏伟的城邑和宫殿,此后数百年,这里始终是秦国的政治中心。德公时秦国的统治日趋巩固,影响力不断增强。公元前677年,梁伯、芮伯前来朝秦。梁在今陕西韩城南,芮在今陕西大荔境内,是靠近黄河西岸的两个小国,他们前来朝秦,说明秦的影响已达黄河西岸。
德公之后,王位在德公三子宣公、成公、穆公之间传承,宣公、成公和穆公前期力主东扩,与当时的中原大国,主要是晋国,开始争夺土地,同时肃清周边戎狄势力。穆公后期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声威远播于遥远的西方,加速了民族融合与社会经济发展,为战国末期整个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几代秦王兄终弟及,保障了秦国的健康稳定发展。
公元前678年,在位20年的秦武公因病去世,去世时才35岁左右,可谓英年早逝!秦武公为人诟病之处,是开了秦国人殉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