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河南有什么戏剧?
- 2、河南代表戏曲剧种是什么
- 3、河南的戏曲代表剧种
河南有什么戏剧?
一、豫剧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二、越调
越调是河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唱腔质朴、婉转、细腻、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犷、大气,间有秦腔的元素。下路越调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南边越调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与上路越调比较相似。
扩展资料
豫剧四大板式:
【二八】,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
【慢板】,也作【三眼】。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 迎风板等板式,一般为三眼板。
【流水】,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慢流水】、【快流水】、【流水连板】等。
【散板】,也作【非板】、【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是一种朗育式的唱腔,属于散板类。
越调主要流派:
【上路】,以南阳为中心,又称豫西越调、南阳越调、大越调,是越调的母调。
【下路】,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
【南边】,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与南阳越调比较相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豫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调
河南代表戏曲剧种是什么
河南代表性河南有什么戏剧的戏剧剧种是豫剧河南有什么戏剧,豫剧是咱们国家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咱们国家是广为流传的,很多地区都对豫剧情有独钟,像是在江浙地区很多人喜欢听豫剧。当然豫剧现在不光是在国内广受欢迎,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很多国家都演出过,像是在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甚至西方人将豫剧称之为“东方咏叹调”,可以看得出豫剧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当然河南除了豫剧这一种戏曲剧种之外,另外还有很多比如说河南的曲剧,这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另外还有越调,再就是河南坠子等。
河南的戏曲代表剧种
河南地方戏曲就占了三个——豫剧、曲剧和越调。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河南大学为豫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封丘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
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浪淘沙、油葫芦、呓怔、算盘子、娶嫁等;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主要声腔板式有四种,即【二八】、【慢板】、【流水】、【散板】。
曲剧是主要流传于河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起初的形式是由表演者边踩高跷边唱曲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高台曲。由于曲调来源于传统民间生活小戏,因此歌词易学,并大多采用本嗓来演唱,表演也相当接近生活,传播速度极快。
曲剧音乐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今汝州市)农民组成的同乐社在登封县首次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越调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