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灯谜?
灯谜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明高雅的文字游戏,也是民间文学花园里一枝色彩诱人、异香扑鼻的奇葩。猜灯谜既能启发思维,锻炼智慧,也能使人增长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增加文学修养,享受生活乐趣。因此历来深受群众喜爱。
关于灯谜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据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看到衣着体面的人,就玩命巴结;看了粗衣烂衫的穷人,便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向他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在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但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自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了,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就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这诗怎会是讽刺你,它的谜底是‘针’呀!"倾刻引起哄堂大笑,财主狼狈地钻进了屋。
这事后来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许多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因而就叫“灯谜”。就此延续下来,一直传到现在,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办灯谜活动。
但传说毕竟不是正史,我们只能笑笑而已。据考,灯谜与民间谜语一样,最早源自古时的隐语和庾词。关于灯谜的问世,则可追溯到南宋。
“灯谜”的称呼始于明代。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意思或字句字形的结构方面,通过别解、会意、假借、象形、拆字、谐音等手法,来让谜面与谜底在字义或字形上达到相扣。
灯谜谜面文字比较短小精悍,讲究炼字炼句,通常是一些常见的词汇、成语或有名的诗句,其特点是用字精巧简洁,概括性强。
灯谜是什么、
就是元宵节时,人们把谜语写在纸上,再放到灯笼里,然后叫人们猜,称灯谜。
谜自战国以来经历两千多年的时间,盛行不衰,同时也不断发展和演变,到了明代分成两支,灯谜从谜语中派生出来,分支立户,自成体系。分支后的文义谜称为灯谜。为何称为灯谜呢?
自宋代开始,每逢正月十五上元节,人们张灯结彩。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就在灯上粘上谜语,或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就这样灯与谜结合在一起了,至明代已相习成风。“灯谜”因此而得名。也做为专以文义为谜的一个专用名词沿用至今。初时粘谜于灯上,会有事物谜夹在其中,只是大量为文义谜而已。此后文义谜迅速发展,谜底的文字允许作音、形、义和位置的变化,遂产生了谜格。谜格产生后,灯谜与谜语的界限就更明确了。因为以文义为谜,才有产生谜格的可能。至此,灯谜就成为有体有格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了。
什么是灯谜
灯谜是我国特有的文字游戏什么叫灯谜,始自古代隐语。它将事物或语句的真相暂时隐藏,另以一种与这事物有关的特色或背景,组成优美韵诗或通俗文字,以悬疑质难什么叫灯谜他人。
六朝以后一直到唐代,文人嗜谜者多。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当时名为“灯谜”,属于一种益智娱乐。这一习俗一直延至明清两代。
到了晚清时期,灯谜的文学价值渐渐消逝,就发展成为通俗的谜语,供人们玩赏。
元宵节这天,除了要吃元宵、提灯笼、射灯谜等民俗活动外,新竹地区客家族在农业时代,还流传吃菜包、祈求六畜兴旺、借钱、借柑等过节习俗。
元宵节为何以“灯”为主题?这是因为,以往的私塾通常都把正月十五作为开课日,当天的重头戏则是“开灯”仪式,即由学生备妥一盏灯带到私塾,由老师点燃后,再由学生提着回家,象征前途光明吉祥之意。
而客家人提灯笼的习俗也饶富趣味,一对结婚的新人,在元宵节这天,需带着一只灯笼,前往土地公庙或庙宇向神祈求赐子,然后将灯笼悬挂于庙内。因为求子是求丁,“丁”同“灯”,亦即是“求丁献灯”之意。若顺利得子,次年的元宵节还愿时,需带两个灯笼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