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还健在吗?)

KTV免费预定 2022-11-26 5

本文目录一览: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方翻译说出传世名句,自己却从照片里消失了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整个世界 历史 上,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专机,抵达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 ,对这个当 时尚 未建交的东方大国,开启了 历史 性访问。

在北京机场迎接他的,是新中国总理周恩来。 只见尼克松从飞机上走下,主动向这位世界闻名的中国外交家伸出手来;而在周恩来迎上前去的同时,中方一位翻译人员,也马上跟了上去。

很快,这两位中美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当尼克松开口讲了什么之后,那位中方翻译,立即将其译成汉语,向周总理等中方人员大声说出。

当时这位翻译不会想到, 自己的这句话,会成为世界外交史上的经典之语 。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它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人知耳熟能详。

很快,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照片,出现在全世界各大媒体上。 然而,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相关照片中,那名中方翻译的形象,却被从中P掉了……

那么,这名翻译究竟是谁美国总统尼克松?他翻译出的那句经典之语又是什么?

1948年的一天,美国一所中学的毕业生们,正在进行一项特殊的工作——为自己画一幅漫画自画像。

这些毕业生里,有一位黄皮肤的男生。 他所画的这幅自画像,可谓别具一格 :一个东亚年轻人在坐着,他的左半身穿着袈裟,背后是一座佛塔;右半身则穿着西装,背后是纽约的标志性建筑——帝国大厦。

这名19岁的男生名叫 冀朝铸 。他1929年7月30日出生于山西汾阳, 9岁的时候随家人前往美国 ,并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和中学。中学毕业后,冀朝铸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入了 哈佛大学 化学系。

与此同时,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受家庭的影响, 冀朝铸从小便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不仅如此, 进入大学后,他还加入了美国共产党 。而在国籍的选择上, 这位年轻人决定保留自己的中国国籍,没有加入美国籍 。

不久之后,朝鲜战争爆发了。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 冀朝铸开始觉得,美国已经成为了自己祖国的敌人 。在这片土地上,他是一刻都不想再待了。

于是,冀朝铸决定回到新中国。 1950年,他重返阔别多年的神州大地,插班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就读。

面对全新的环境和氛围,冀朝铸适应得很快。1951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全身心投入到时代大潮中。

1952年4月,在从大学毕业的前夕,冀朝铸参加志愿军的申请被批准。 不久后,他奔赴朝鲜开城,进入志愿军代表团谈判组工作。

当时,谈判组成员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冀朝铸等人就住在当地农民的草房里,他还给那里起了个名字:跳蚤动物园。那段时间里,冀朝铸经常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为了保护自己,他在睡觉时把长筒袜套在了自己的胳膊上。室友杨冠群开玩笑说,这是冀朝铸的“发明”。

事实上,由于在美国生活多年,此时的冀朝铸,汉语依然不太熟练,杨冠群等人经常就此打趣。渐渐地,这两个年轻人成为了好朋友。冀朝铸将杨冠群称作自己的“牧师”,经常向他交流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乃至分享心事。

由于中文水平有限,那时的冀朝铸虽然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却既不能做笔译,也不能进行口译。 他的主要任务,是把中方代表团的书面发言稿的英文版打出来。

那时双方进行的谈判,通常十分激烈,甚至还会互相破口大骂。现场的发言,需要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这样下次就可以再骂回去。美方有好几个专职速记员,中方则只有一名。代表团发现这样自己比较吃亏,便指派冀朝铸和杨冠群等几个年轻人,去学习美国速记法。

可这美国速记法,也不是想学就能学的。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能去哪学呢?总不能找美国谈判人员学吧……

很快,中方人员想出了办法。他们托人,从北京的旧书摊上,买到了一本建国前出版的教速记的英文书籍。在这本书的帮助下,冀朝铸进步飞快。 很快,他就可以做到每分钟记165个单词,已经足以跟上美方人员在谈判桌上的语速了。

后来,冀朝铸曾回忆道:“有时候,在谈判进行期间,一发炮弹就会落到非军事区我方那边,在板门店附近,甚至是开城。这时候,双方就会进行联合调查,一般双方会各派一名军官,再配备一名翻译和一名速记员。我方一般派出柴成文上校,我担任速记员。速记员的职责,不只是记录下双方的话,还需要记录落下炮弹上所有的文字和标志,以证明非军事区的协议被破坏了。”

“一次,一枚炸弹落在弹坑里,没有引爆。我就跳进弹坑里,将炸弹上的所有文字和记号都记下来后,才爬出弹坑。后来,当时在板门店主持谈判工作的李克农同志,曾对我大哥朝鼎说:‘ 你弟弟非常勇敢,不怕死,敢跳进没有引爆的弹坑里。 ’”

在签订最后的停战协定时,草案进行了多次改动。而每改动一次,冀朝铸就需要重新打一遍。就这样,这位年轻人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才搞定了最后的正式文本。

1954年1月,根据冀朝铸的相关表现, 中方代表团为他记了三等功 ,并颁发了立功奖状;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授予了这位中国年轻人一枚 三等功勋章 。

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冀朝铸说道:“当勋章挂在我胸前的时候,那是我一生中最自豪的时刻之一……”

从朝鲜回到国内后,冀朝铸被分配到外交部办公厅秘书速记组工作。经过在朝鲜的历练后,他这时的中文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很快,一件新中国外交史上意义重大的事件发生了:1954年4月,周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往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 而冀朝铸,则成为了英文速记组里的一员,来负责会议记录。

这场全世界瞩目的会议,有多达十几个国家参加。为了记录下不同国家代表连续不断的发言,冀朝铸掌握了一种新方法,从而使速记组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次成功的经历后,冀朝铸在回国之后,被安排进翻译处工作。与此同时,他向组织上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

进入1955年后,随着冀朝铸中文水平的继续提高,礼宾司开始安排这位新人担任翻译,服务对象主要为外国代表团的下级工作人员。

到了1956年,由于周总理的英文翻译浦寿昌年龄渐大, 外交部决定将冀朝铸选为接班人 。与此同时,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就在这一年的9月,27岁的冀朝铸,迎来了自己为周总理做翻译的首秀。当时,尼泊尔首相阿查利亚访华,周恩来在北京饭店为他举行国宴。

这场宴会上,冀朝铸原本坐在第50桌。 突然,他被安排到1号桌,为周恩来和阿查利亚担任翻译。

此时的冀朝铸,内心是既激动又紧张。他拿到总理的欢迎词稿件后,立即开始认真准备,以求万无一失。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 在致欢迎词时,周总理一时兴起,脱离原稿加了一大段内容 。面对这一变故,经验不足的冀朝铸有些发懵。措手不及的他,只得继续按照原稿进行翻译……

然而,周恩来的英语水平,也不是盖的。很快,这位中国总理听出了问题。他马上停了下来,说道: “不对,不对,小冀你太紧张了,换一个翻译吧。”

冀朝铸一听这话,心里是万分沮丧。他默默回到第50桌,心想今天的首秀搞砸了,自己以后可能再没有为总理翻译的机会了……

可出乎冀朝铸意料的是,到了第二天,周总理又一次让自己担任翻译。 这一次,注意力更为集中的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在重要场合中,周恩来会让冀朝铸和浦寿昌轮流进行翻译。当一人进行翻译的时候,另一人就在旁边进行纠错。就这样过了一年后,浦寿昌完全退出,将舞台留给了冀朝铸。

1963年12月,周恩来开始了对亚非14个国家的出访,冀朝铸全程担任翻译。这次出访,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回到国内后,周总理在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报告时,特意提到了翻译人员的功劳: “这次访问,如果没有齐宗华(法语翻译)和冀朝铸两人做翻译,就很困难。”

就在冀朝铸在翻译岗位上发光发热时,1969年10月的一天,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罗贵波,将他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罗副部长告诉冀朝铸,他现在仍然担任周总理的主要口译人员,但工作重点,改为中美关系方面。因为,中美两国,可能要开始大使级会谈了……

此时的中美两个大国间,可谓暗流涌动。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他们都渴望打破长达20年的敌对和隔绝,建立起全新的关系。

1970年11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访问中国。在与周恩来的正式会谈结束后,他要求和这位中国总理举行一场私下会谈。 而冀朝铸,则成为了在场唯一的翻译。

在这场私下会谈中,叶海亚·汗向周恩来转达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准备向北京派一名高级密使,来讨论中美关系的口信。

这之后,中美之间进行了多次秘密文件的传递。每一次,都由冀朝铸等人进行经手。

1971年6月,在周恩来的提议下,一个研究组成立了。叶剑英出任组长,冀朝铸则进入了简报组。研究组所有人,都秘密集中到钓鱼台,为不久后美国特使的秘密访华做准备。

7月,基辛格秘密来华,冀朝铸等人在会谈中担任翻译。经过双方磋商,这次秘密会谈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周恩来亲自前往机场进行迎接。在尼克松还没有完全走下舷梯时,这位美国总统就朝周恩来远远地伸出双手。

很快,周总理迎了上去,作为翻译的冀朝铸,也马上跟上前去。在此之前,周总理曾对他特地要求道: “小冀近一点,每句话都得准确地听清楚,准确地翻译。”

当尼克松和周恩来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冀朝铸将尼克松那句著名的话翻译了出来: “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

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尼克松这样写道: “当我们握手的时候,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很快,这张美国总统与中国总理握手的照片,传遍了全世界。可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那张照片上,冀朝铸却消失了。 原来,在有关人员看来,作为翻译人员的他,如果出现在这张照片上,是有些不妥的。

这次尼克松访华期间,冀朝铸全程负责了翻译工作。在最后公布的中美联合公报中,每一句中英文措辞,都经过了反复的讨论。而在英文措辞方面,周总理最重视的,就是冀朝铸的意见。

1973年2月,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在双方正式建交前,先各自在对方的首都建立一个联络处。周总理决定,派冀朝铸前往中国驻美联络处工作,担任参赞一职。

在联络处工作时,中方人员遇到英文方面的问题,都会向冀朝铸请教。后来,冀朝铸又出任联络处政研室副主任,将美国参众两院里的重点人物列出名单,和其他同事讨论如何同对方联络感情,以在美方内部形成一支对华友好的力量。

1975年春天,冀朝铸被调回国,前往北京郊区的五七干校劳动。正是在这期间,周总理因病去世。

冀朝铸后来说: 自己成年后只痛哭过三次,一次是为父亲,另两次则是在陈毅和周恩来的葬礼上。

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很快,邓小平应邀访问美国。 担任这位中国新领导人翻译的,依然是冀朝铸。

在这次美国之行中,冀朝铸几乎寸步不离邓小平左右。很快,美国很多媒体注意到了这位中方翻译的存在。《纽约时报》发表了题为《不可或缺的冀先生》的文章,称美方缺少他这样的同传人才。

后来,冀朝铸调到外交部美大司,担任副司长,主管中美关系。1982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使馆调研室主任。

在先后出任驻斐济和英国大使后, 1991年,经中国政府提名,62岁的冀朝铸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 。在这一职位上,他不仅恪守了国际公务员的职责,还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做出了贡献,赢得了很多称赞。

1996年3月,67岁的冀朝铸卸任回国,结束了自己长达40多年的外交生涯。

2019年6月,一位前外交部同事,在北戴河一处疗养院里,遇见了冀朝铸。在向冀老打招呼后,他发现对方已经认不出自己,一直茫然地摇着头。

突然,90岁的冀朝铸高声唱起了歌: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这嘹亮的歌声,瞬间吸引了周围很多人的注意。

冀老的夫人汪向同,连忙制止自己的丈夫。 但这位老人,依然自顾自地唱了下去……

尼克松访华是为第几任总统

尼克松于1969-1974年担任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曾于1972年和1976年两度访华,是首位在任期间访华的美国总统,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问了中国,给两国外交关系打开了新的篇章,同年与苏联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并实施缓和政策。尼克松还发起倡议向癌症和非法药物开战,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在南方州学校中强制废除种族隔离,推行环境改革,还提出法案对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加以改革。他主持了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之后以航天飞机任务取代了载人太空探索。

尼克松访华是几几年,尼克松访华是那年?

1.尼克松访华两次,第一次是在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第二次是1976年2月。

2.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3.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此次访华是20世纪国际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4.尼克松第二次访问中国,此时已经卸任的尼克松虽然是以平民身份到中国访问,但依然受到了总统般的礼遇,他还同毛泽东主席进行了1小时40分钟的会谈,只比福特总统在1975年12月同毛的会谈少10分钟。

尼克松访华是哪一年?

1972年。

尼克松访华是指1972年2月21日至2月28日期间,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的事件。

尼克松访华由来: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希望通过改善中美关系来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于是多次作出寻求“改善关系”的姿态。

70年代初,通过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方式,向美国发出友好信息。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与夫人飞抵北京,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对华访问。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会见了主席,同总理进行了会谈。

双方着重讨论了印支问题和台湾问题。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尼克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为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尼克松是什么人物?

理查德·尼克松美国总统尼克松,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约巴林达村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任美国第37任总统,并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家境并不好,后来父亲开了一个汽车加油站,家中经济情况才稍有好转。尽管家境贫寒但父母时常鼓励尼克松要“刻苦自励”,要“勇于奋斗”。因此尼克松学习很努力,学习成绩也非常优异,1943年他从惠蒂尔学院毕业时是全班第二名。接着,尼克松又进入北卡罗来纳州的性克大学法学院专攻法律,1937年获法学学士学位。在大学学习期间,家里每月只能给他35美元的生活费,其他费用必须由自己打工赚来。尼克松不仅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而且还热衷于学校的政治活动,大学四年级时担任了校学生会主席,这种经历使他练就了一副能言善辩的口才,为他以后从政打下很好的基础。

从法学院毕业后,尼克松返回老家惠蒂尔当律师。二战中,尼克松来到华盛顿,参加联邦政府部门工作,1942年8月参加海军,1945年10月升为上校,1946年退役。1946年,加利福尼亚州举行国会议员改选。加州的第12选区的共和党人正在物色候选人,在惠蒂尔学院的推荐下,尼克松成为候选人。1946年11月尼克松击败对手,当选为加州的国会众议员,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

在国会中,尼克松是当时的“反共斗士”,他支持迫害美国共产党,并曾参与起草限制美共活动的法案。同时,他利用自己出众的口才,经常在论辩中诬陷对手有共产党的嫌疑,因此深受他的政敌痛恨。

1952年,艾森豪威尔竞选美国总统,尼克松为副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当选后,极其重视尼克松这位副总统,经常派他担任重要的外交角色,让他参与所有的重大决策。他曾经以美国总统特使的身份出访了五十余个国家,这段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

尽管尼克松才干出众,但在1960年的总统选举中,尼克松仍然被肯尼迪击败,失去了一次问鼎白宫的机会。失利的尼克松退而求其次,参加加利福尼亚州长的竞选,不料又马失前蹄,以失败告终。尼克松有点心灰意冷,暂时退出政局,到纽约发展律师事业。不过,在1964年大选时,尼克松仍然为当时的共和党候选人摇旗呐喊,从而保持了与政坛的联系。

1968年,尼克松终于如愿以偿,成为第37任美国总统。他是一位极具眼光的政治家,上任后,立刻意识到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著名的“尼克松主义”,宣布他的对外政策注重“实力”、“伙伴”和“谈判”。为此,他开始谋求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因为他认识到在美苏关系中,中国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所以,尼克松率先打破僵局,派遣基辛格秘密访华,为自己正式访华作铺垫。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总统,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当时,美国深陷越战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因此,尼克松决意把美军从越南撤出,并用四年时间完成了这个战略任务,

尼克松的简历

名人姓名:理查德·M.尼克松

出生年代:

名人职称:律师,官员

名人国家:

相关介绍:

美国第37位总统(1969年1月20日--1974年8月9日) 姓名:理查德·M.尼克松 绰号:无 出生:1913年1月9日,加利福尼亚 死于:1994年4月22日,纽约 父亲:弗朗西斯·安东尼·尼克松 母亲:汉纳·米尔豪斯·尼克松 夫人:塞尔马·"帕特丽霞"凯瑟琳·瑞安(1912-1993),于1940年6月21日结婚 孩子:帕特丽霞·尼克松(1946-); 朱莉·尼克松(1948-) 宗教:基督教(公谊会) 教育:毕业于惠蒂尔学院(1934)和公爵大学法学院(1937) 职业:律师,官员 政党:共和党 其他政府位置:美国紧急管理部门律师,1942 美国众议院成员,1947-51 国家参议员,1951-53 副总统,1953-61(在艾森豪威尔总统下) 总统年薪:200,000美元/年+50,000美元花费账户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是美国第37任总统,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约巴林达镇,1913年1月9日。爱尔兰人后裔。父亲是汽车加油站和百货店老板。尼克松毕业于惠蒂尔学院和迪克大学。1934年获惠特尔学院学士学位。后进杜克大学专修法学,1937年获法学士学位。1937年至1942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惠特尔当律师。1938年6月加入共和党。1940年,尼克松与特尔玛·凯瑟琳·罗恩结婚,有两个女儿。1942年至1946年在海军服役,升为海军少校,复员后曾两次入选参议院。

1946年,尼克松当选为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开始步入政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联邦参议员。1952年,他作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任副总统4年。1956年他再度当选为美国副总统。1960年、1964年两度竞选总统失败。在竞选总统中以微弱票差被约翰·肯尼迪击败。竞选失败后,尼克松先后在洛杉矶和纽约从事律师工作。

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坛,在当年的美国大选中,他击败民主党人汉弗莱和独立竞选人华莱士,当选为美国第46届(第37任)总统。1972年1月连任第47届总统。执政后,尼克松对内的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重振美国经济。对外,提出尼克松主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接触。

尼克松于1972年2月首次访华,开打了两国关系的大门,成为访问中国的第一位美国总统。访华期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尼克松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并为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1973年,结束了越南战争。同年,苏联领导人回访美国,双方宣告冷战结束。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自动辞职的总统。

尼克松1962年写了《6次危机》一书,记叙他自己的生活经历,自道短长,自言甘苦。退出政坛后,他在隐居式生活中大量读书,回到故里开始写回忆录。尤其偏爱政治家的著作。读书之余以笔耕为乐,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后出版了《尼克松回忆录》、《真正的战争》、《领袖们》、《别再有越南》和《1999:不战而胜》、《超越和平》。

1994年4月18日傍晚,尼克松在新泽西家中突患中风,当即被送往康奈尔中心急救。21日下午起,他陷入“深度昏迷状态”。22日在纽约康奈尔医疗中心逝世,享年81岁。

《6次危机》、《尼克松回忆录》、《真正的战争》、《领袖们》、《别再有越南》、《1999:不战而胜》、《超越和平》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

美国的第三十七届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于1974年8月8日被迫宣布辞职。

所谓“水门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在华盛顿水门公寓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查获的窃听事件。当时(6月17日凌晨2点30分)有5人被捕,他们带着手套、电筒、复杂的偷听工具和电子窃听器。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尼克松吩咐查尔斯·科尔森去搞民主党全委会总部主要负责人拉里·奥布赖恩的情报。可是,由于民主党对此早有提防,而中央情报局又自始至终监视着窃听者的行踪,所以窃听者的一切努力都败露了。

这件事发生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后来追究到“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中的官员们,一些政府官员先后辞职了。其他一些官员,包括前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前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前内务部总顾问埃利希曼,由于极力掩盖这个事件而触犯了法律。尼克松则否认这个事件和自己有

任何瓜葛。但是法庭强迫他交出那些表明他实际上企图逃避调查的录音磁带,结果他不得不把磁带交了出来。

1974年7月8日,最高法院以八票对零票通过了对尼克松不利的裁决。与此同时,报纸社论发出要他辞职的舆论,国会也不停地呼吁,要对他进行弹劾。

尼克松于8月7日在给霍尔德曼打电话,告诉他已决定辞职时,他说:“我简直得不到国会的政治支持,而我要继续担任总统是需要这种支持的。我不能眼看由于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弹劾审判,国家陷于分裂,我们的对外政策遭到破坏。”于是他在第二天宣布辞去了总统职务。1个月之后,尼克松被赦免一切与“水门事件”有关的罪名,而20名自认为是代表总统采取行动的总统下属人员都被定了罪。

尼克松的晚年生活 1993年4月11日,美国第37届总统尼克松最后一次访问中国。当时中国的媒体对此只做了有限的报道,这些报道一个也没有作为重点,更没有一个放在头条位置。尼克松曾在后来的谈话中对此表示过不满,但他已不是美国权力塔尖上的那个人,不满也只能不满了。后来这次访问被详细地记录在《冬天里的尼克松》一书里,对出访背景、访问行程、与谁谈过话、到过哪些地方都叙述得清清楚楚,多少弥补了尼克松的一点缺憾。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陪同尼克松的女助手莫尼卡·克罗利。 ]

莫尼卡之所以能成为尼克松晚年最得力、最亲近的女助手,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1989年5月,刚满20岁,就读于柯尔格特大学的莫尼卡,在一位教授的建议下读完了尼克松的新书《1999年:不战而胜》,其中的外交思想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她马上写了一封长信寄给尼克松,信中表达了她的许多外交见解以及对尼克松的不同意见。暑假过后,莫尼卡竟收到了尼克松的亲笔回信,对她的信大加称赞,并承诺在适当的时候与她当面讨论美国的外交政策。10月2日,莫尼卡如约来到新泽西北部尼克松的办公室,和他就与美国有关的国际政治问题面谈了两个小时,从此这个比尼克松小56岁的美国女孩走进了尼克松的工作和生活中,直到他在1994年中风去世。在尼克松最后的四年里,莫尼卡“成了他一个专职的知己的女友,成了他允许进入自己营造的避风港的少数人之一”。莫尼卡陪尼克松到国内外旅行,准备研究和讲演的资料,与他一同讨论有关事件和他的思想、观点,“有时干脆同情地倾听他的诉说”,不仅帮助尼克松顺利地完成了他的最后两部著作《只争朝夕》和《超越和平》,而且在他死后又独立完成了《记录外的尼克松》和《冬天里的尼克松》,使得尼克松的晚年生活得以生动、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尼克松是美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总统之一,即使是在他辞去总统职务之后甚至去世以后,美国人对他的关注和评说一直不断。

尼克松出身寒门,做过律师,当过海军,最高军衔只是个少校。但他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二战结束后第二年就当选为国会议员,此后连续当选,并于1952年,在他只有39岁的时候,成为艾森豪威尔的副总统,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几个副总统之一。1968年他再次被共和党推选为总统候选人,并漂亮地击败了对手,成为美国的第37届总统,入主白宫。然而就在他连任初期,可恶的水门事件绊住了他的手脚,让他越陷越深,以至于最后不得不辞去总统职务。

辞职时的尼克松已61岁,一般而言应该长期隐居,安度晚年,可尼克松不是这样,他要做一件看来几乎没有可能实现的事情——用另一种努力改变他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挽回自己的声誉。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尼克松不断反思自己,积极参与国际间事务,为美国的在任总统出谋划策,在国内外讲演数百次,写出了包括《尼克松回忆录》、《六次危机》和《领导人》在内的8部畅销书。

这期间,每年的6月17日——水门事件的纪念日,对尼克松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关卡,因为许多媒体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反思那段对尼克松来说极不光彩的日子,不断有新的录音资料公布出来,记者会在不同的场合发出攻击性的提问责难尼克松。尼克松以极大的耐心和真诚的悔恨来求得公众的原谅,并用实际行动来等待时间的裁决。他的行为终于让美国人感动了,他重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这也是尼克松真正打动少女莫尼卡的地方。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