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随心所欲不逾矩下一句是什么?
- 2、“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什么意思?
- 3、也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 4、随心所欲而不愈距是什么意思
- 5、儒家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
- 6、“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什么意思
随心所欲不逾矩下一句是什么?
没有下一句,该句就是完整的一句,出自孔子,意思如下: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其实是,顺应内在之心的指令,也不会破坏外在之规矩的意思。马路上的红绿灯就是“不逾矩”的“矩”,是外在的规矩、规则。我们平时过马路,我们的“认识—行为”模式是这样的,红灯停、绿灯行,走过横道线的时候,还得注意拐弯的车辆,然后才能安全过马路。
相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父名叔梁纥,母为颜徵在。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唻孔臫子头幼樤年丧父,家中贫困,青年时曾为委吏、乘田等官职。曾问礼于老聃,问官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博闻强记,学识渊博。
公元前500年,相定公,使齐国返还侵占鲁国的地域。公元前499年,任中都宰,后升大司寇,摄行相事,诛佞臣少正卯。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归鲁,一边在杏林设坛教徒,一边从事于著作,经他所删定的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什么意思?
意思是: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随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章的意思是: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扩展资料: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为政
也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我第一次遇见这句话的时候,非常疑惑,这怎么可能?!
随心所欲是自由,矩是规则,自己想做的事也是规则允许的事,甚至自己脑子里想的东西也都在规则允许当中,自我和外在毫无冲突,真正的身心合一,并且也和“我”以外的世界合一。就算我能相信有这样的境界,可是怎么可能做到?巧的是,九型课上也听到了这句话,让我对真正的高层状态有了新的思索。
当时课上放了一段音乐,我印象深刻。脑海中是泛着金色光芒的大海,恢宏磅礴。海浪层层叠叠,向四面八方奔涌,带着深沉的力量,柔和的温暖,源源不断,永不枯竭。无需规范,无需引导,怎么激荡都是好的,善的,正的。我仿佛窥见了开悟的状态。悟道之后,“我”和宇宙由此打通,不为俗世规则捆缚,不被红尘万象扰乱。我即宇宙,宇宙即我,是顺应,也是真正的自由。
当下的我也叫做“小我”,有身体的边界,思维的边界,感觉的边界,以和我以外的世界区分开来。而开悟之后,我变成了“大我”,边界消失,甚至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都消失了。
而关于“道”,它不等同于世俗的规则,二者或有重合,或有冲突,但道是更高更深的法则。所以“随心所欲不逾矩”中,矩是道,遵从于宇宙的法则,也是内心的法则,自然是不逾矩的。而身在红尘中,世俗规则不符合道时,高层状态的人会勇于坚持,不理会世俗的压力。悟道之后,何时臣服,何时抗争,都能于当下做出最好的选择。
道是什么,我仍旧迷糊,但是如何寻找,我却知道,就是要回到最初。每个人的最初,都是道的所在。
“我心之外,再无他法”。这是一条回家的路。我们所求的,也是我们自带的。我们以为我们缺乏的,也正是我们天生拥有的。人世修行修的就是拔掉自己灵魂的塞子,让天赋能量喷涌而出。
随心所欲而不愈距是什么意思
“随心所欲而不愈距”的意思是太随心并不是很好,太所欲也并不妙.凡事适可而止,不可过量
出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伦理;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儒家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
大家都知道“随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篇》。
意思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四十岁通畅事理而不迷惑,五十岁理解了人生命运这一道理,六十岁听人讲话能判明是非,七十岁做事便能随心所欲而不致于超越准则和规矩。
在我看来, 首先,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人到老年,并没有仗着自己是耄耋老人而无底线的随心所欲。在道德准则,社会秩序允许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自由。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对自己始终会有约束,像那种碰瓷、讹人的随心所欲的坏,是完全放弃了做为人的最后底线,是个人及家庭的耻辱。
其次,它体现了老人的修养与道德水准
没有谁会喜欢为老不尊的老人,更别说尊重了。七十岁活得通透的人大都看透一切,可以随遇而安,胸怀大度。
他们更多的是承担一种社会责任,不放纵、不逾矩,活得通透干净。把所有的随心所欲装入社会秩序的框架中。
最后,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
翱翔天空的风筝是自由的,但还有一根不让它失控的线能随时将它拉回。高速运行的火车自由奔腾,但离了铁轨,它寸步难行。哪里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了一定的规则,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由。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克雷洛夫说过:不要过份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
更想说的是, 为那些不逾矩的随心所欲的耄耋老人点赞,人生就需要自由而不逾矩的态度。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什么意思
是孔子说的
太随心并不是很好,太所欲也并不妙.凡事适可而止,不可过量
自由是一种境界,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心有多宽,自由就有多大.
但是自由也是建立在大家都遵守规矩的基础上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是这样.
不要把个人的自由建立在组织中别人的不自由之上.如果是那样,经过恶性
循环,组织必然走向灭亡.组织的一个重大工作就是建立组织的规矩,让组织中
的人都相对自由的规矩,这里的相对是说遵守规矩就自由的意思.小的来说,一个由开会参与
者组成的临时组织,最重要的规矩就是守时,不要迟到.一个人的迟到,耽误的是组织
中其他所有人的时间.如果是十个人的会议,一分钟的迟到就变成了十分钟的不自由;十分钟的迟到
就变成了一百分钟的不自由.第一次一个人迟到,第二次可能就是两个,后面越来越多,会议自然就开不
成了,组织就解散.组织就需要建立规则,守时以及对不守时者的惩罚是第一位的.大的来说,一个国家
建立法律就是在建立组织的规矩.每个人都遵守法律大家才会自由.要不然一个人的自由可能就是另一个人
的生命.那样的国家必然灭亡.
无论是做事还是交友,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个怪圈.不做事或者做事做得太慢,往往会被人视为不够进取;而如果做事做得太激进,要么是让人感觉火候未到,要么是被人嫉妒,遭到枪打出头鸟的命运.交友也是如此,如果太过一本正经,往往会让人觉得你不好接近,如果太过亲近,则又让感觉你太随意.有时的确很矛盾.
近期又温习了孔老夫子的论语,终于找到了答案,人生的终极目标大概是“至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唯有如此方可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到了这样的境界,大概可以识大局、识大体,中而不偏、游刃有余.根据我们孔老夫子的判断,要达到这个境界,至少也要达到七旬的年龄,看来我的这种感觉也属正常,毕竟是一介凡夫俗子.
理论是弄清楚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我们不能等到七十岁才去做事、交友,看来我们是不可避免要得罪人、做错事了,这也许就是“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的深刻内涵吧.
话虽这么讲,但我们总还是希望尽量少犯错、尽量少得罪人,孔老夫子真是伟大,他给我们得出了答案、“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我们要努力做君子,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呢,他又进一步给出了一个标准,叫“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惧”,精辟、精辟.但凡我们做事出错,要么是不够仁,私心太重;要么是不够智,做事漏洞百出而不自知;要么是不敢勇,患得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