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十八亿亩红线(十八亿亩红线与公知)

KTV免费预定 2022-12-14 13

本文目录一览:

18亿亩耕地红线是什么意思?

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土地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纪念这一天,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从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土地日”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2020年6月25日,是第三十个全国土地日,继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 “坚守耕地红线” 主题后,再次将主题确定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耕地红线,为什么要严守耕地红线么?

一、耕地红线有没有必要坚守

01

一提到耕地红线,大部分业内人士会想到一个数字,十八亿亩。对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质疑自始有之,在房价高涨期间甚至成为房价的挡箭牌,被认为是导致房价高企的原因,开发商的舆论攻势功不可没。也有很多经济学者从市场原教旨的角度讨论十八亿亩红线的废除,可能在其眼中所有非市场化的都是邪恶的要废除的。茅以轼接受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发布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可废除的研究成果,原国家粮食局长当场拂袖而去。2020年以来新冠病毒肆掠全球,受国际疫情影响,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国开始宣布限制大米出口。越南可是全球大米第三出口国,一瞬间仿佛回到2008年,东南亚各国宣布暂停大米出口的情景。4月份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认为今年4、5月份可能会出现粮食危机。2020年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将增至2.65亿,较2019年的1.35亿增加了1.3亿。今年全球每30人就有1人可能会饿死,每天有8亿多人饿着肚子睡觉,也就是十个地球人就有一个吃不饱。A股市场农业股疯涨,非典时期屯的盐还没吃完,很多人又要开始搬空超市大米了。好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和国家粮储局介绍,中国有充足的原粮储备,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没有必要去抢购囤积,“粮食还是要吃新的好”。这其中起到基础性关键作用的就是我国耕地面积一直保持在18亿亩以上。

二、18亿亩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02

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对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的预测,《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亿亩以上,基本农田面积15.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粮食单产水平达到700斤,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55%。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刚刚好是十八亿亩,真的如茅以轼等人所说拍脑袋得来的么。其实18亿亩的计算结果经过一系列严谨的计算过程。农田需要量=粮食总需求量/(粮食单产*基本农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其中,粮食总需求量=人口*人均粮食消费量*粮食自给率。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采用2030年人口高峰值为16亿。国家统计局根据1995年的抽样调查资料,对2030-2050年的人口增长做了预测,如果总和生育率保持在现在的1.9水平,到203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最高峰14.8亿,2050年降到14.2亿。如果总和生育率在21世纪头十年降到1.6,人口规模在2020年达到峰值水平,为13.77亿,2050年将降至12.34亿。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根据东西方人口的消费结构差异以及我国人口的消费结构在20年内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历年的人均粮食消耗量,判断我国对粮食的人均总需求为400千克/人。依据1979-2004年的粮食单产数据建立的粮食单产预测模型,预测2030年的粮食单产可以达到6706千克/公顷。因此,如果继续加大政府的资金和科技扶持,同时改善农田基本建设,在未来的25年内至少可使粮食单产再增加25%,实现粮食单产5700千克/公顷,是完全可能的。我国2004年复种指数为1.26,考虑到生态建设和农田休耕等要求,确定2030年的复种指数为1.2.按此计算,到人口高峰期的2030年,我国具有粮食安全保障的基本农田需求量为1.04亿-1.19亿公顷,由于农业经营有一定的风险性(自然灾害、制度风险等),经综合考虑设风险系数为10%,则基本农田的需求量为1.144亿-1.309亿公顷,即17.16亿亩到19.635亿亩。

三、现在还有必要维持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么

03

《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期2020年、2030年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8,进而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14.5亿人的峰值。2019年中国总人口为140005万人,首次突破14亿,较2018年增加467万,人口增量持续收窄,自然增长逐渐放缓。1949年中国人口(不含港澳台及海外华侨)5.4亿,1981年突破10亿,2019年突破14亿。中国人口从8亿到10亿,花了12年;从10亿到12亿,花了14年;从12亿到14亿,花了24年。2016年《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估2020年中国人口为14.2亿人,要达到这一预期目标需要2020年中国人口增加约2000万,显然是不可能的。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对中国人口有9个预测方案,其中中方案假设2015-2020年、2020-2025年、2025-203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70、1.72、1.73,进而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1年迎来14.6亿的峰值。此外,其低方案假设2015-2020年、2020-2025年、2025-203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45、1.32、1.23,人口将于2024年达到14.5亿的峰值。中国先后出现三轮婴儿潮,分别为1950-1958年的年均2100万,1962-1975年的年均2628万,1981-1994年的2246万,之后逐渐下滑至2003-2012年的1600万上下,其中2012年为1635万。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第四轮婴儿潮原本应在2010年后出现,但因长期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而消失。在上述背景下,独生子女政策终于有所松动,2012年末中央决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但效果不及预期,2013-2015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640、1687、1655万。2015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2017年即下滑至1725万,2018年再下降200万至1523万,2019年为1465万。可以看出,即使面临人口下滑的长期趋势,但峰值人口比预计的减少2%,不足以影响18亿亩的大数。耕地红线对生态和粮食安全有极大的保障作用。民以食为天,毛泽东四言诗:手中有粮,心就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形象的体现了中国人对粮食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破粮食对人口的制约。金圣叹点评中国历史长期处于一乱一治的循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盛世人口繁衍过快引起粮食紧张,导致土地兼并、人地矛盾尖锐,乱世易子而食。中国很多战争,都是由人口密度过大引起的,最终以人口大幅度减少而结束。18世纪马尔萨斯提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因而造成人口过剩,不可避免地出现饥饿、贫困、战争和失业等现象。1974年在罗马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上,一些专家认为中国无法养活10亿人口;1995年美国学者布朗在其书籍《谁来养活中国?》中,再度表达了对中国粮食供给的担忧,认为全球的粮食生产可能难以满足中国未来巨大的粮食需求。某些经济学家希望把群众对房价的怒气转移到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上,认为都是由于耕地红线导致建设用地减少,房价暴涨。并提出要用市场化的手段允许购买境外粮食可以降低耕地保有量。且不谈房价高涨是否是由于耕地红线或建设用地指标不足,以同样国内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比例较高的猪肉为例,只要有10%的缺口无法满足需要到国际市场购买,囤积居奇的投机商会把价格炒到天上去。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掌握了粮食;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对于粮食安全保证来说,耕地数量的保障是基本条件。严守耕地红线,才能保障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意袭击所击垮。《战国策》写过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楚国想吞并边上的郑国,奈何当地民风彪悍,担心代价巨大。有大臣献了一策,派人教郑国养蚕,同时大幅提高丝绸收购价格,降低粟米价格。郑国人纷纷弃耕养蚕,第二年楚国宣布不买丝绸,同时抬高粮食价格,郑国不战而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基辛格在《论中国》里写道:“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保护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就是保护中国自主自立于世界的能力。

牢牢守住什么亩耕地红线

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我们将和各地区、各部门一道十八亿亩红线,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十八亿亩红线,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丛亮介绍十八亿亩红线,这具体包含落实“藏粮于地”十八亿亩红线,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力度;坚持“藏粮于技”,强化现代种业等科技支撑。

优化生产布局,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收储调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开展节粮减损,促进粮食节约和营养健康等五方面举措。

要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多措并举促进稳产增产,将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落实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健全粮食储备体系,保持合理储备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创新强化监管和执法,从严惩治涉粮腐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加强全链条管控,大力推广智能收获机械、绿色仓储技术、适度加工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浪费。

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坑了哪些省?

黑龙江、河南、四川。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于闭幕当日晚间发布的会议公告九次提到食品安全,提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会议还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还明确了到2020年解决三个“1亿人”城镇化的目标。

明确城镇化目标:

会议还提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管清友指出,会议首次提出了未来城镇化的三个“一亿”,而且重申新农村建设,说明城镇化不是只搞城市群建设,也要搞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什么亩耕地红线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年来十八亿亩红线,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十八亿亩红线我国粮食稳产高产,粮食产量实现高位攀升。

从粮食产量看,我国粮食产量自2015年起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

从人均占有量看,自2012年起,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保持在450公斤以上,2021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83.5公斤。即使不考虑进口和充裕的库存,仅人均粮食产量就已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安全线,中国饭碗不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饭碗里主要装的是中国粮。

从粮食库存看,十年来,随着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我国粮食库存不断增加,尤其是稻谷和小麦等口粮作物库存持续处于高位。

据测算,当前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50%,稻谷和小麦库存量超过一年的消费量,库存消费比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充裕的粮食库存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多少亩耕地红线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于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吃饭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讲,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绝不只是种粮者的事,也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而是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还存在资源环境约束、结构性短缺、区域性不平衡等矛盾。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全方位系统性地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放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

因此,要继续深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推动粮食生产方式向可持续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补齐中国式现代化短板。

耕地的条件:

1、水浇地,是旱地中有一定水源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由于雨水充足所以在当年暂时没有进行灌溉的水浇地,也应当包括在内。

2、水田是指筑有田埂(坎),能够蓄水,用来种植莲藕、水稻、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因天旱暂时没有蓄水,而改种旱地作物的,或实行旱地和水稻作物轮种的(如水稻和油菜、小麦、蚕豆等轮种),仍计为水田。

3、旱地是指除水田以外的耕地,包括水浇地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

4、无水浇条件的旱地,是指没有固定灌溉设施和水源的,不能进行正常灌溉的旱地。

坚决守住多少亿亩耕地红线

经有关部门的科学预算,考虑到我国的人口、人均粮食消费量、耕地质量等,“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一个土地管理的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我国耕地面积不得少于十八亿亩。这就是我国目前的耕地红线。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