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中子是谁发现的(中子谁发现的?)

KTV免费预定 2022-12-14 12

本文目录一览:

“中子”是怎样被发现的?

中子的发现:

1919年卢瑟福通过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放出氢核中子是谁发现的,而发现中子是谁发现的了质子。1920年他在一次演说中谈到中子是谁发现的,既然原子中存在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质子中子是谁发现的,为什么不能存在不带电的“中子”呢?他当时设想的中子是电子与质子的结合物。

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博特和贝克尔用刚发明不久的盖革缪勒计数器,发现金属铍在α粒子轰击下,产生一种贯穿性很强的辐射,当时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高能量的硬γ射线。

1932年约里奥·居里夫妇重复了这一实验,他们惊奇地发现,这种硬γ射线的能量大大超过了天然放射性物质发射的γ射线的能量。

同时他们还发现,用这种射线去轰击石蜡,竟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来。约里奥·居里夫妇把这种现象解释为一种康普顿效应。

但是打出的质子能量高达5.7MeV,按照康普顿公式,入射的γ射线能量至少应为50MeV,这在理论上是解释不通的。查德威克把这一情况报告了卢瑟福,卢瑟福听了后很兴奋激动,但他不同意约里奥·居里夫妇的解释。查德威克很快重做了上面的实验。

他用α粒子轰击铍,再用铍产生的射线轰击氢、氮,结果打出了氢核和氮核。由此,他断定这种射线不可能是γ射线。因为γ射线不具备将从原子中打出质子所需要的动量。

他认为,只有假定从铍中放出的射线是一种质量跟质子差不多的中性粒子,才能解释。

他用仪器测量了被打出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并由此推算出了这种新粒子的质量。查得威克还用别的物质进行实验,得出的结果都是这种未知粒子的质量与氢核的质量差不多。

由于这种粒子不带电,所以叫做中子。后来更精确的实验测出,中子的质量非常接近于质子的质量,只比质子质量约大千分之一。

查德威克将他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中子的存在”发表在皇家学会的学报上。查德威克从重复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到发现中子,前后不到一个月。

这一方面是由于前人的工作为他打下了基础,主要的还是由于他能打破常规,有大胆的创新精神,敢于破除传统思想的束缚。

而约里奥·居里夫妇虽然已经遇到了中子,由于没有作出正确的解释,而与中子失之交臂,错过了发现中子的机会。

扩展资料

中子的概念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提出,中子的存在是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用a粒子轰击的实验中证实的。

其质量为 1.6749286 ×10-27千克(939.56563兆电子伏特),比质子的质量稍大(质子的质量为1.672621637(83)×10-27千克),自旋为1/2。

自由中子是不稳定的粒子,可通过弱作用衰变为质子,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平均寿命为896秒。中子遵从费米-狄拉克分布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以往曾经将中子列为基本粒子的一员,但现今在标准模型理论下,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构成,所以它是个复合粒子。

中子以聚集态存在于中子星(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中。

太阳系里的中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原子核中,元素的β衰变就是该元素中的中子释放一个电子变成上一个元素序列元素的一种变化。

中子可根据其速度而被分类。高能(高速)中子具电离能力,能深入穿透物质。中子是唯一一种能使其他物质具有放射性之电离辐射的物质。

此过程被称为“中子激发”。“中子激发”被医疗界,学术界及工业广泛应用于生产放射性物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子

中子是谁发现的

中子是由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于1932年发现的.中子是一种电中性的粒子,具有与质子大约相同的质量.中子属于重子类,由两个底夸克和一个顶夸克构成.绝大多数的原子核都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仅有...

质子电子中子是谁发现的啊

卢瑟福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语:Ernest Rutherford,1st Baron Rutherford of Nelson,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知名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学术界公认他为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卢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嬗变。他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α射线与β射线。

并且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因为“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他荣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卢瑟福领导团队成功地证实在原子的中心有个原子核,创建了卢瑟福模型(行星模型)。他最先成功地在氮与α粒子的核反应里将原子分裂,他又在同实验里发现了质子,并且为质子命名。第104号元素为纪念他而命名为“鑪”。

扩展资料

卢瑟福主要成就

1、α粒子散射实验

他关于放射性的研究确立了放射性是发自原子内部的变化。放射性能使一种原子改变成另一种原子,而这是一般物理和化学变化所达不到的。

这一发现打破了元素不会变化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进入到原子内部这一新的层次,为开辟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原子物理学,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2、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实验被评为“物理最美实验”之一。

3、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他从氮核中打出的一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与质量,它的电荷量为一个单位,质量也为一个单位,卢瑟福将之命名为质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内斯特·卢瑟福

中子由谁发现

中子是由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于1932年发现的。

中子是一种电中性的粒子,具有与质子大约相同的质量。中子属于重子类,由两个底夸克和一个顶夸克构成。 绝大多数的原子核都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仅有一种氢原子的同位素例外,它由一个质子构成)。在原子核外,中子性质不稳定,半衰期为15分钟。中子衰变时释放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而成为质子。同样的衰变过程在一些原子核中也存在。原子核中的中子和质子可以通过吸收和释放π介子互相转换。

中子是什么,是谁发现的它,它的寿命到底有多长?

在1932年的时候,被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发现的,寿命具有15分钟。

质子和中子这两种粒子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它们在一起的时候会形成原子核,组成了我们们平常所看到的一些物质。  说到中子各个方面的属性,人们可能会感到比较陌生。但是提起黑洞,你就会觉得有点熟悉的味道了。不错,部分中子星由中子构成,中子星与黑洞在宇宙中是比较特殊的两个天体存在,以其巨大的质量与引力而闻名,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位“重量级的嘉宾” 黑洞之所以称她为黑洞,主要是因为黑洞的引力异常巨大,任何想接近或者靠近他的物体和物质都会被吸收进去,连光都无法逃脱他的“魔掌”所以人们习惯的把他称为“黑洞”。说他特殊,他还真有比较特殊的地方,根据科学研究,黑洞是一个时空区域,在他的最外侧是光从黑洞内部向外部所能达到的最远的距离,这个概念的边界在科学上被称之为“事件视界”。它好像像一个单向的膜一样,物质只能穿过视界从外部到达内部,但是物质只能是有趣去无回,不能从黑洞里面出来,换句话呢,意思就是,黑洞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只存在内部,不存在外部这个特殊的现象。什么是中子星,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以外,在目前人类已知的天体中,密度最大的天体,同时他也具有非常高的磁场强度,甚至比地球磁极的磁场强度还要大,黑洞几乎包含中子星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子星有着异常强的磁场强度,也有着非常强的引力,但是在黑洞面前,他的磁场强度和强大的引力在黑洞面前只能甘居第二。

中子星除了由中子构成以外,超新星爆发也可能孕育出中子星。

是哪个科学家发现了中子

中子中子是谁发现的的概念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提出中子是谁发现的

中子中子是谁发现的的存在是1932年B.查德威克用a粒子轰击中子是谁发现的的实验中证实的。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