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江宁天宫九号ktv招聘信息(天宫九号ktv怎么样)

KTV免费预定 2023-01-02 9

本文目录一览:

南京为何叫金陵?

因为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金陵名称来历介绍:

其来历,一般认为因南京钟山在春秋时称金陵山而得名,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杀越王无疆,尽取越国夺取的吴国的地域,而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称为金陵邑。那时的钟山叫做金陵山,它的余脉小山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石头山当时是金陵山余脉的一部分,所以这座建在石头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为"金陵邑"。

唐代《建康实录》对此有明确记载:"因山立号,置金陵邑"。陵,作为名词一般有二义。一为《说文解字》上讲的"大阜",就是较高的山。二是借用为帝王的坟墓。古人把山陵比作最高统治者,帝王的去世称为"山陵崩"。帝王坟高起像一座山,建坟往往是在帝王活着的时候,为避不吉,讳称为陵或山陵。

在"因山立号"说中,"金陵"原是山名,"陵"作"山陵"解。金陵,就是现在的钟山,又称蒋山、紫金山。《舆地志》说:"蒋山古曰金陵山,县之名因此山立"。当时很多地方都以山名做地名,陵就是山,金陵就是金色的山。在"金陵"之后加一个"山"字,已是后来的习惯了,古时应该就是叫金陵。钟山顶上的岩石泛紫色,类赤,所以称金陵,其名因山石颜色而来,而其实山上并无金矿。"金陵"之"金",作金色解,其实是指铜的颜色,而非黄金。铜也称赤金,我们现在把纯铜称为紫铜。这与后人称其为紫金山是一样道理。当然,如果要按现在的认识,就应该是"铜色之山"了。

钟山的古称"金陵"在这一地区是神圣的。楚国地名往往用"陵",就是高山崇拜的必然结果。楚威王选用祖山为邑立名,符合古人命名城邑的习惯。由于当年的长江还在清凉山的西麓下流过,金陵邑临江控淮,形势十分险要,所以楚威王选在这里置金陵邑,欲借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

金陵邑是南京历史上年代仅次于越城的第二座古城。当时的"金陵邑"只是个具有军事意义的小城堡,城市规模不大。城区结构上看,它貌似小城堡;但从性质讲,已和越城迥然不同,它是一座具有行政区治所性质的古城,标志着南京设置行政区划的开始,也是南京称为金陵的发端。而由于"金陵邑"险要的地理位置,随着此地影响力的越来越大,"金陵"之名也越叫越响。

旧称介绍:

旧称:冶城、越城、石头城、白下、江宁、丹阳、金陵、秣陵、建业、扬州、建邺、建康、秦淮、升州(升州)、蒋州、上元、集庆、应天、京师、南京、南都、天京、首都别称:龙盘虎踞(龙蟠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博爱之都、开明之城、江南佳丽地、钟山风雨帝王城。

扩展资料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全市下辖11个区,总面积6587km²,2017年建成区面积1398.69km²,城镇化率82.3%,是长三角及华东唯一的特大城市。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 ,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过异族政权首都的古都 ,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京早在100-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35-60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汤山生活,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参考资 料:南京名称"金陵"的由来—中国社会科学网      南京—百度百科

神舟九号何时与天宫一号对接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定于北京时间6月16日18时37分发射,发射当天是不可能进行交会对接的,飞船需要先调整好姿态,在没有太阳风暴、太空垃圾阻挡以及三位航天员的身体状态正常的情况下才会进行对接,所以现在还不能预测准确的交会对接时间。这次对接时全手动完成,所以技术难度较大,我相信神州九号一定能顺利完成任务让中国人民自豪!!

“天宫一号”启示?

随着神舟九号返回舱平安降落,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中国航天迈上新台阶。正当人们为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欣喜不已时,一种质疑声也甚嚣尘上:神舟九号任务的成功之年,也是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第20年,20年来,我国为发展这一事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仅财政支出就有近390亿人民币。如此巨大的投入,究竟是否惠及民生?又是否值得?

事实上,用“钱”来衡量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投入产出比本身并不是明智之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昂贵的科学技术,载人航天的发展当然需要举一国之力支持。载人航天事业首先是人类的梦想。航天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呆在摇篮里。”探索太空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而日益枯竭的地球资源也在催促人类开发太空资源。载人航天事业同时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国家梦想、民族梦想。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和平发展空间事业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载人航天事业同时也是许多普通百姓、科技爱好者的梦想。就像生活中涌现出来的许多平民英雄倾其所有去制造飞机、潜艇一样,载人航天的发展是所有航天迷们的梦想,更是全球华人的梦想。

梦想,本身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事实上,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以来的2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的花费其实不及美国一年的投入。近年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每年的预算大概在170亿到180亿美元,如此看来,中国的载人航天实在是“花小钱,办大事”。神舟飞船研发起点高,设计一步到位,总体智能化程度较高。美苏当年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经了无人飞船、单人飞船、最后才是多人飞船。虽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晚,但走的是跨越式发展道路。以交会对接任务的“N+1”模式为例,一艘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可以与多艘飞船进行对接,以此来验证自动对接、手动对接、组合体运行、航天员短期驻留等关键技术,同时,神舟飞船的轨道舱兼具生活舱和留轨试验舱的功能,在返回舱着陆后,轨道舱仍可留在轨道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大大节省了研发费用,降低了成本。

当1961年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太空旅行的航天员时,人们一定无法预料载人航天事业会对人类今后的发展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当今社会老百姓最能亲身感受到的航天科技为普通人带来的便利莫过于卫星服务:通信卫星让广播电视、远距离通信无远弗届;导航卫星让百姓出行变得可精确定位;对地观测、地质勘探卫星让各种减灾防灾工作尽在掌握从而减少损失……由载人航天技术拉动的航天经济发展成果,也早已融入每个普通百姓的生活:方便面里的蔬菜包,源自航天员食品中的真空脱水技术;各类时髦的运动鞋,其“中空吹塑成型“制造技术,也来自航天服设计技术灵感;航天员抗骨丢失、抗肌肉萎缩的技术成果,已部分应用于长期卧床病人的治疗……通过突破和掌握载人航天的关键技术,人类有力推动了能源、信息、控制等领域的发展,带动了电子、制造、化工、冶金、纺织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拉动和辐射效应。

如果非要用数字来阐释这20年的话,从投入来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20年来,390亿支出被用在了技术研发、样品研制、飞行产品生产、试验设施设备建设、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的消耗。从产出来看,我国已成功掌握了载人航天领域天地往返、航天员出舱、交会对接三大基本技术,建设完成了较为完整配套的载人航天研制生产试验、测试发射、测量控制体系,取得了90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和科技进步成果,有2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1100余种新材料的批量生产受益于航天科技“军转民”的应用。从1987年以来,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一大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从新药品到新材料,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20年前,国内的移动通讯、生物工程、半导体、工业自动化控制、新能源、系统集成等高科技领域及产业或呈空白或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20年后,国人在这些领域的空白均已得到补齐甚至在一些领域跻身世界一流方阵。载人航天,看似遥不可及,却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潜入我们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20年是务实进取的20年。早在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时,老一辈科研人员在当时最“热门”的航天飞机与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飞船之间通过科学比较、超前谋划,选择了自力更生、创新研制“神舟”飞船的道路。这是一条无从模仿、几乎无前车可鉴的艰辛道路。20年后的今天,航天飞机退出了历史舞台,神舟飞船却依旧大放异彩。这是老一辈航天人务实决策的结果,更是一代一代航天人锐意进取的成果。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中国人打造为未来空间站服务的天地往返系统只打了九发“子弹”。这其中,无论是神舟五号的单人飞行,还是神舟六号的多人多天飞行,神舟七号的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都是步步筹谋,以最小的代价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以高效率和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来达到目标。而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所呈现出来的日益清晰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脉络,也展现出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断进取探索的大国风范。这九艘飞船的成功,不仅“步步为营”地改善着民生,更“厚积薄发”地拉动着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

作为科技领域里最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也使我国在大型现代化工程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载人航天技术的应用与经济增值以及其规模报酬递增所产生的溢出效益,绝不仅仅是一些研究机构所测算的1:10到1:12的投入产出比那么简单,它甚至无法用现成的数学模型来计算。

中国航天界近十年来完成了人才的新老交替,他们中的中坚力量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这不得不归功于载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为人才锻炼和培养提供机会。这支规模巨大、专业全面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不仅满足了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相关领域输送了人才和智力支持。载人航天事业将从业者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载人航天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次次鼓舞着国人的爱国豪情,也激发着一代代新人向科技兴国之路迈进的热情。这种豪情与热情,都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未来。

目前,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向国际空间站发射“龙”飞船为例,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向商业领域延伸触角。这是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的表现。而在这之前,由于载人航天的“昂贵”,自人类探索太空以来,几乎所有航天活动都由政府主导。只有当科技成果转化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时,才会有“民间企业”愿意参与进来。而在我国,从最初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时需要依靠部分进口设备到如今完全实现所有设备国产化并有能力出口各种卫星、设备,载人航天技术开始在“出口”方面崭露头角。

且不说作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国家给我国带来的国际名誉、威望方面的有利影响,未来,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开发利用空间资源,能让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的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之路不愧是惠及民生,造福人类的康庄大道。

2016年发射的“天宫二号”有哪些亮点?

作为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经于2011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天宫一号任务的成功意味着我国载人航天战略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神舟八号和九号陆续对接成功,我国已经掌握了“空间自动交会对接”技术,这是建造更多规模空间站的基础。

2014年9月,与北京举行的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上,杨利伟透露,天宫二号预计在2016年升空。天宫二号与2011年发射的天宫一号在外观上基本相同,大小也一致——天宫一号长度10.4米,最大直径为3.35米,质量为8.5吨。

天宫二号的发射也会使用长二F型运载火箭。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消息,长二F型运载火箭已经开始总装,之后进入火箭测试阶段,最终将于明年择机发射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

天宫二号的几大亮点

天宫二号任务虽然是天宫一号的延续,但仍然有许多亮点。

首先天宫二号继承了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基本框架,说明我国已经掌握了长期在轨自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飞行器.

其次,天宫二号任务中将对接神舟11号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这是二号目标飞行器的最大亮点。因为“天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种货运飞船,是我国第一次实现货运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的对接。

第三,为了满足任务要求,天宫二号在一号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装。比如我国将在二号目标飞行器上展开再生生命保障技术实验,对航天员长期在轨停留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验证,为后续实现航天员长期居住空间站打下基础。

除了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分批对接外,天宫二号在轨停留期间还将开始一系列的科研活动,比如携带了高灵敏度伽玛射线探测器,这是国际伽玛暴偏振探测项目的一部分,旨在对宇宙中黑洞等天体进行研究。

对接我国第一款货运飞船

从我国载人航天战略规划上可以看出,天宫二号的任务仍然处于建造空间站的前期开创阶段。通过天宫一号任务,我国掌握了复杂的对接技术,分别进行了自动和手动对接,对接技术的成熟使得我国航天员可以通过载人飞船进入目标飞行器。

但是维持一座轨道空间站除了要有成熟的载人飞船与对接技术外,还要有货运飞船的协助。本次天宫二号的任务就是要把货运飞船纳入空间站运营体系中,通过自动系统对天宫二号进行推进剂补给。

俄罗斯除了联盟系列载人飞船外,在其基础上也开发了进步系列货运飞船,美国在航天飞机退役后也开发了龙式货运飞船和天鹅座飞船,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货物补给。

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上“天舟一号”的缩比模型已经进行了亮相。从外型上看与天宫一号较为相象,但功能上却有很大不同。

“天舟一号”由货物舱和推进舱构成,这是其最主要的两大部分,发射质量为13吨左右,上行货物运输重量大于6.5吨,下行运力为6吨左右,届时将有CZ-7运载火箭执行发射任务。

之所以有下行货物的需求,是因为空间站长期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垃圾,这些废弃物需要飞船携带返回,最终在大气层中销毁。

“天舟一号”在研制过程中也以俄罗斯的进步系列货运飞船和欧洲的自动货运飞船为目标,吸取了它们研制过程中的问题,为天舟一号的高标准打下基础。

为空间站建设打基础

有了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这两大天地往返工具后,空间站的建设就要进入快车道。

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规划中,2020年将建成一座质量超过90吨的轨道建筑,最多可对接一艘货运飞船和两艘载人飞船,设计寿命达到10年以上。

到目前为止,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在拥有轨道空间站,俄罗斯和平号已经2001年坠入大气层,是人类第一个长期居住的轨道建筑,属于第三代空间站。

如今在轨运营的只有国际空间站,由美、俄、欧洲、日本、加拿大以及巴西航天机构率先发起,目前已经有16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这个计划。

图5.航展上展出的我国空间站模型,采用类似和平号空间站的架构,与国际空间站的桁架结构由较大的区别

一旦我国的空间站顺利建成,将成为地球轨道上运营的第二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可开展各种空间科研活动。

在天宫二号任务之后,我国预计在2018年前后发射试验核心舱,这是空间站建造中的关键结构,负责连接各个舱室,在这之后才能开始在轨道上组装空间站。

同时,我国目前正在研发用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的运载火箭,即CZ-5系列,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0吨以上,起飞质量800多吨。该火箭将在未来空间站运营以及近地轨道任务中扮演重要作用。

同时,用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CZ-7运载火箭也将于2016年实现首飞,未来将逐步取代现役的CZ-2、CZ-3和CZ-4运载火箭,成为我国主力运载火箭之一。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博览天下(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谢顿 林文杰;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普中国”。)

日报看多了,你也想分享?机会来了!知道日报招募作者啦!

天宫一号的资料 250字左右

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州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基本信息

飞行器名称:天宫一号(Temple

-

1)

飞行器生产国家:中国

发射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07秒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

发射目的:属于航天发射第二步第二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建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为中国航天第三步建设空间站做准备。

发射项目:发射后三月内与神舟八号完成对接任务,两年内对接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

发射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发展作用:为建立起首个空间站奠定基础,同时也拉近了中国与美国及俄罗斯在航天领域的距离

运载火箭: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包装箱是迄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使用的最大包装箱,其先进的减震、温控性能是“天宫一号”顺利运抵发射场的保证。

技术难点:两个航天器必须在高速飞行的状态下,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如失误则有相撞风险。

天宫一号详细内容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名称,中国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吕梁指挥所”将承担部分飞行测量和轨道探测任务。飞行器名称:天宫一号 飞行器生产国家:中国 发射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0秒00毫秒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 发射目的:属于航天发射第二步第二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建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为中国航天第三步建设空间站做准备。 发射项目:发射后两年内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完成对接任务。 发射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运载火箭: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包装箱是迄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使用的最大包装箱,其先进的减震、温控性能是“天宫一号”顺利运抵发射场的保证。 技术难点:两个航天器必须在高速飞行的状态下,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如失误则有相对风险。 “天宫一号”的名字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故事《大闹天宫》。此外,“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因此,起以“天宫一号”为目标飞行器命名,应该会很好地得到国人的共鸣。这个飞行器实际上就是空间实验站的雏型。从“神七”到“神十”,是为了检验航天员太空实验的能力和对接空间实验站的技术成熟度。此后就是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实现建立太空实验站并进行料理。届时将会交替发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天宫一号的学名叫“目标飞行器”,因为,其后发射的几艘神舟飞船将与它进行对接,完善航空器交汇对接技术。用专业人士的话说,“天宫一号”既是一个空间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又是一个简易的空间实验室,中国准备利用这个平台,要进行空间实验室的有关技术试验。 天宫一号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长约10.4米、最大直径3.35米、重量约8.5吨,采用两舱结构,分别是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本体分为前锥段、圆柱段和后锥段;密封的前锥段和柱段为航天员短期驻留提供了在轨生活工作空间,可容纳3名航天员生活;后部非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设备;在前锥段前部还装有空间交会对接设备。资源舱则包括发动机和电源装置等,外部安置太阳翼,用于提供轨道与姿态控制、电力能源供应、热控环控。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使用折叠式的5片太阳能电池板,这是中国中低轨道航天器最复杂的太阳翼设计。  首先,天宫一号要完成交会对接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发展采取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实现了载人飞船把航天员安全地送上天又安全地返回地面,这是第一步的发展战略;第二步要解决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技术;第三步是建造中国的空间站。在第二步当中,神舟七号已经实现了出舱活动,实现了技术突破,而交会对接就是要解决空间站建造时最关键也是最不可逾越的技术。未来的空间站建造是多舱段组合在一起的,交会对接技术是最关键的一项技术,也是重要的技术基础。 其次,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我国首次研制发射的低轨道长寿命空间飞行器。它的特点不同于载人飞船,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天宫一号主要用于一定规模的空间科学试验,同时完成交会对接任务,为航天员提供驻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可以说,天宫一号也是未来空间实验室的雏形。 再次,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采用了多项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主要采用在空间技术方面,也是为将来空间站的建造和试验做先期的技术验证。 最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目前我国研制的最大的载人航天器。在这个最大的载人航天器中,我们做了多项人性化的设计,为航天员提供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有15立方米,有锻炼和娱乐设施。航天员可以实现与地面之间可视的电话通信,也可以从事个人娱乐活动。 四大任务第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与飞船配合完成空间的交会对接任务。 第二,实现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完成后的组合体的控制和管理。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实现空中的交会对接后,两个飞行器合成一个飞行器,要实现能源、信息、热环境、姿态、轨道控制等的整体控制和管理,这项任务由天宫一号承担。 第三,实现航天员的在轨驻留、生活和工作,为航天员提供在组合体内工作生活所需的基本条件。 第四,进行空间技术试验,为未来空间站的建造进行先期的技术验证。 发射任务“神七”升空,举国振奋。在神七实现“太空行走”后,中国的空间站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的消息,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的名称叫“天宫”。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的名字。 根据规划,中国已在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之后,再发射“神舟八号”。“神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2015年前,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天宫三号”将主要完成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 我国目前在研制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交会对接的系统,称为交会对接系统。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因为空间实验室体积都比较大,发射空间实验室的时候是不装人的,人是后来通过航天飞机或者飞船送上去的。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这个难度很大,在太空中的空间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都是高速运行的,时速到达28000公里以上,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空间交会对接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控制、另一种是自动控制。用人工控制来完成太空交会对接可以提高交会对接的成功率。自动控制交会对接可靠性特别高,不需考虑人员的安全和救生问题。在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相结合,以提高交会对接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目前我国的火箭最大运载能力只有10吨,不仅无法将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也满足不了空间实验室在运行期间所需大量物资的运输要求。在后续的发射中,将采用新一代大推力长征5号火箭。长征5号火箭的运载能力可达25吨,基本与国际上的顶级水平相当,可以满足在低轨道发射空间实验室的需要。 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 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因此,以神七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将为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 对接介绍“空间交会对接”,简称“交会对接”,是建立空间站最基本最关键的技术,其原理是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然后再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其连为一个整体。 交会对接根据航天员介入的程度和智能控制水平可分为手控、遥控和自主三种方式。具体的方法一般是先将目标飞行器发射入轨并精确测定其运行轨道,当其飞经待发飞行器发射场上空时,通过择机发射使后者与前者运行在相同的轨道上,并且将距离控制一定范围内,随后再依靠飞行器本身的机动能力让两者逐渐连为一体。 对接过程 中国在神八、神九、神十任务中,将突破无人与有人飞船对接技术,并建设首个名为“天宫一号”的空间实验室。这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七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建启在接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专访时透露的。 “天宫一号”之后,将发射“神八”、“神九”、“神十”与之对接。关于对接类型,张建启说,“神八”肯定是无人对接,有人对接是“神九”还是“神十”,主要看“神八”交会对接是否顺利,只有3次对接成功,第二步战略目标才能全部达到。 “交会对接”成功无疑是达成战略目标的关键,而这是举世公认的航天技术瓶颈,在国外载人航天活动早期,航天器在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就曾失败。比如,俄罗斯“进步M3-4”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在对接过程中“相撞”。 对于我国的交会对接技术实力,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说,“神舟”系列飞船从“神舟”八号开始有了许多技术改进,成为一种崭新的天地往返飞行器。其中,交会对接功能是其最主要的特色,航天员可以根据电视图像操纵飞船,使其紧跟目标飞行器。 航天员选拔针对女性何时能加入中国航天员的队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王兆耀在2008年9月27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暂时没有选拔女航天员的时间表,但相关课题正在研究。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日前透露,中国新一代航天员的选拔准备工作已完成,预计在神七任务结束后,选拔将正式启动。 新一代航天员仍计划从空军飞行员中挑选,数量不会超过第一批即14人。 空间实验室空间实验室中国在研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交会对接的系统,称为交会对接系统。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因为空间实验室体积都比较大,发射空间实验室的时候是不装人的,人是后来通过航天飞机或者飞船送上去的。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这个难度很大,在太空中的空间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都是高速运行的,时速到达28000公里以上,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完成总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010年8月17日表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个空间交会对接目标——天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