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蜉蝣是什么虫
蜉蝣是有翅昆虫。
蜉蝣是最原始蜉蝣是什么动物的有翅昆虫之一蜉蝣是什么动物,六足亚门蜉蝣科动物,具有古老而特殊蜉蝣是什么动物的形状,其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
蜉蝣一词出现在苏轼蜉蝣是什么动物的《前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句话的意思是感叹人就像蜉蝣那样短促地寄生于天地之间,渺小得又像飘浮在大海里的一颗小米。
蜉蝣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蜉蝣是什么动物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的身材纤细柔弱,翅膀膜质,复眼发达,有一对长的丝状尾须,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蜉蝣的美丽在于它的整个身型,蜉蝣成虫体壁薄而有光泽,最常见的有白色和淡黄色,在阳光下光束透过蜉蝣的身体显得格外的好看。
蜉蝣有翅一对至两对,翅呈三角形,膜质且脆弱,休息时翅竖立在身体背面,翅脉极多,多纵脉和横脉,呈网状。足细弱,仅用于攀附,整一个脆弱而美丽。
蜉蝣学名Ephemeroptera,是昆虫纲蜉蝣目昆虫的总称,具有古老而特殊的体型结构。据化石表明,蜉蝣是现存最古老的有翅昆虫,3亿年前的今天就有蜉蝣的存在。蜉蝣起源于古生代石炭纪,什么概念,也就是在恐龙之前它们就已经在地球存在。
蜉蝣是什么
蜉蝣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有翅昆虫,虽然说有翅膀,但是蜉蝣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的幼虫都是生活在水中,成虫则是不能吃任何食物的,因此蜉蝣成虫的寿命十分短暂,最短的仅仅只能活几个小时,可以说这样的寿命是很多动物生物都甘拜下风的。基本上就是刚出生就要离去了。
虽然蜉蝣的寿命十分短暂,但是蜉蝣的发展历史却十分悠久,根据科学家研究,蜉蝣大概在2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甚至出现的时间比这还要早。可以说蜉蝣算是活化石了,同时也很难想象寿命这么短暂的蜉蝣却是2亿年前的生物。
蜉蝣的作用比较明显的就是一个,那就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污染程度,曾经有人发现,蜉蝣对缺氧和酸性环境非常敏感,因此一个地区的蜉蝣数量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地区环境污染的标尺。
当然了蜉蝣也是有危害的,早在2014年的时候因为大量的蜉蝣入侵美国,直接导致当地的一些交通受到了影响,大量的蜉蝣密密麻麻,让道路的能见度降低,导致美国当时发生了几起比较严重的交通事故。但是总的来说蜉蝣危害不是太大,主要是前面提到的蜉蝣寿命很短。
蜉蝣是什么东西
蜉蝣:
1、蜉蝣目(英文:mayfly,学名:Ephemeroptera)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
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
2、蜉蝣成虫不进食,蜕皮后,它们的消化道内充满了空气—最后一次蜕皮之前,中肠鱼端愈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腊肠状的气球。里面全是空气,使得幼虫能轻易浮到水面上来。
蜉蝣幼虫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淡水栖息地,大部分存在于温度适中、不断流动的活水中,少数可在咸水中生存,有一种甚至在陆地上生存,成虫生活一般在飞行中度过。除南极洲,北极高纬度地区和部分海洋岛屿外,全世界均有分布。
3、蜉蝣是一类原始而美丽的昆虫,起源于石炭纪,距今至少已有2亿年的历史,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全世界已知约30-50种,我国已知约36种。
4、蜉蝣体形细长,体璧柔软。复眼发达,单眼3个。触角短,刚毛状。口器咀嚼式,但上、下颚退化,没有咀嚼能力。翅膜质,翅脉网状。前翅很大、三角形。后翅退化,明显小于前翅。翅脉原始,休息时翅竖立在背后面。
雄虫前足延长,用于在飞行中抓住雌虫,以利于交配。腹部末端两侧着生1对长的丝状尾须,一些种类还有1根长的中尾丝。蜉蝣成虫常在溪流、滩湖附近活动。根据其对水域的适应与要求,可用于检测水域的类型和污染程度。
5、蜉蝣一生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是昆虫中唯一有2个具翅成虫期(亚成虫与成虫)的类群。蜉蝣变为亚成虫后还要脱皮成为成虫,而亚成虫形似成虫,但体表、翅、足具微毛,色暗,翅不透明或半透明,前足和尾须短,不如成虫活跃,这种特殊的发育过程被称为“原变态”。
蜉蝣的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淡水栖息地,滤食水中藻类及颗粒食物,或是捕食水生无脊椎动物。水生的稚虫要在数星期至1年,或更长的时间内经历10~50次的蜕皮才能进入蜉蝣特有的陆生、有翅、亚成虫阶段。
亚成虫随后经过蜕皮,变成成熟的成虫。亚成虫及成虫不饮不食,寿命极短,只能存活数小时,多则几天,它们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用于交配,故有“朝生暮死”之说。
参考资料来源:蜉蝣-百度百科
蜉蝣是什么动物
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寿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
蜉蝣成虫不进食,蜕皮后,它们的消化道内充满了空气,最后一次蜕皮之前,中肠鱼端愈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腊肠状的气球。里面全是空气,使得幼虫能轻易浮到水面上来。蜉蝣幼虫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淡水栖息地,大部分存在于温度适中、不断流动的活水中,少数可在咸水中生存,有一种甚至在陆地上生存,成虫生活一般在飞行中度过。
蜉蝣是什么昆虫?
蜉蝣是蜉蝣目昆虫蜉蝣是什么动物的总称,起源于石炭纪,距今至少已有2亿年历史。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全世界已知约30-50种,蜉蝣是什么动物我国已知36种。蜉蝣目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体璧柔软,复眼发达,角短,刚毛状。口器咀嚼式,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
蜉蝣幼虫生活在淡水栖息地,淡水湖或溪流,大部分存在于温度适中、不断流动的活水中,少数可在咸水中生存,有一种甚至在陆地上生存,成虫生活一般在飞行中度过。除南极洲,北极高纬度地区和部分海洋岛屿外,全世界均有分布。
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卵于水中。卵微小,椭圆形,具各种颜色,表面有络纹,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虫期数月至1年或1年以上,蜕皮20~24次,多者可达40次。成熟稚虫可见1~2对变黑的翅芽。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秋、冬两季有些种类以水底碎屑为食。常在静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潜掘,或在急流中吸附于石砾下栖息。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与成虫相似,已具发达的翅,但体色暗淡,翅不透明,后缘有明显的缘毛,雄性的抱握器弯曲不大。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经24小时左右蜕皮为成虫。这种在个体发育中出现成虫体态后继续蜕皮的现象在有翅昆虫中为蜉蝣目所仅有。
大部分蜉蝣幼虫的生活重心就是进食:一部分是滤食动物,用前腿和口器上的刚毛收集悬浮的食物蜉蝣是什么动物;一部分则食植物或其他生物碎屑。成虫不进食,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蜉蝣成虫在其短暂一生中负责交配,繁衍后代的任务。
拓展资料
古人云:“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其实是指在稚虫期,蜉蝣要经历20多次蜕皮,才能慢慢长大,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的亚成虫期。当蜉蝣的幼虫生长到半成熟期时,胸部背面会长出发达的翅芽,但此时,它们的足、尾须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因此,被称为亚成虫。亚成虫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或石块上,再经过24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蜕皮,最终成为成虫。蜉蝣成虫的寿命很短,少则几小时,多则1至2天,少数能超过10天。蜉蝣一旦变为成虫,其口器就会退化,失去进食的功能。因而,成虫期的蜉蝣便会处于不吃不喝的状态,只能依靠之前积蓄在体内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所以,蜉蝣生存时间就变得短暂了。
蜉蝣是什么动物?
蜉蝣是一类原始而美丽的昆虫,起源于石炭纪,距今至少已有2亿年的历史,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全世界已知约30-50种,我国已知约36种。蜉蝣体形细长,体璧柔软。
蜉蝣幼虫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淡水栖息地,大部分存在于温度适中、不断流动的活水中,少数可在咸水中生存,有一种甚至在陆地上生存,成虫生活一般在飞行中度过。除南极洲,北极高纬度地区和部分海洋岛屿外,全世界均有分布。
蜉蝣的物种危害
由于很多种蜉蝣对缺氧和酸性环境非常敏感,因此一个地区的蜉蝣数量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地区环境污染的标尺。北美和欧洲多地的酸雨曾杀死了蜉蝣栖息地的幼虫,使当地鱼群的数量也随之减少―因为蜉蝣幼虫是鱼群的主要食物。1675年,伟大的荷兰生物学家简·旺麦丹对一种蜉蝣做了详尽的描述,当时这种蜉蝣在荷兰的数量很丰富,但是现在,整个西欧都找不着这种蜉蝣的踪迹了,原因就是蜉的幼虫对环境污染的极端敏感。因此,蜉蝣的存在可以作为鉴定水体质量的重要标准。